□ 林海
又到教师节,“老师,您辛苦了”这句话传递着学子们真挚的感恩,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千年美德。然而,与这份敬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近教师疲于应对家校矛盾的新闻也常常上热搜。教书育人,如今为何显得越来越难?
回望古代,先生在礼法体系中享有近乎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的精髓深植于“天地君亲师”的伦理传统,但它的有效运行,倚赖家长通过拜师仪式、聘书等形式将子弟正式托付于先生,并明确彼此的权责。偶尔发生的冲突,也需要熟人社会居中调解。这样的模式虽难称尽善尽美,却也使各方各尽其职,让尊师重教之风延续千年。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权威来源”则复杂得多:既有法律和政府的授权,也有学校的聘任,还需要家长的信任,更离不开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这些主体各有各的要求:落实国家政策、执行学校安排、满足家长期待、遵守职业规范。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今天,这些要求之间常常产生冲突,形成矛盾,让教师被迫充当调解人。可教师常常缺乏必要的权威和支持,调解无力;矛盾如果被发到网上,还容易快速发酵,这也给了校方和教师巨大的压力。
可以说,教师的“辛苦”,不只源于工作量大,更在于承受了远超职责与能力范围的压力——这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缺陷。破解家校难题,还需从制度着力,以协商合作共建权威,以提升合作能力优化协同效率、促进信任形成,最终构建一个责任共担、多方共赢的育人共同体。
具体而言,协商合作共建权威,需要刚性与弹性并济:一方面,我们需共同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划定各方权责底线;另一方面,更需在校级和班级层面搭建有效的协商平台,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细化责任——比如厘清“教育”与“看护”的边界,制定《班级公约》《家委会公约》,从源头上减少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对老师最好的致敬,是将节日的感念化为平日的支持。尊师重道的“道”,不该是束之高阁的空道理,而应是大家以协商筑基、以信任铺就的实在路。这条路,不是“事师之犹事父”的老路,而是共治、共建、共享,让孩子快乐成长成才的新路。这或许才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