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教师不敢管”成教育痛点,背后是多重困境叠加:孩子心理承压能力趋弱,批评教育怕引发极端反应;网络时代教师言行被过度放大,偶有管理行为便可能遭舆论苛责。教师“躺平”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是教育生态恶化下的无奈自保。破解困局不能仅靠教师单打独斗,需多方合力:教育部门要为合规管教撑腰,明确惩戒边界;家长应摒弃“护短”心态,理解教育需严慈相济;社会舆论要理性看待师生矛盾,不盲目苛责教师。唯有各方协同,重塑尊师重教的环境,才能让教师敢管、善管,让教育回归本真。
——俞柯萍(胥口镇人民政府)
当前的家校合作陷入一种角色错位的矛盾中,如今的家校关系从“育人共同体”变成“责任外包制”。一方面是教师的职能让渡,部分教师将批改作业、课后学习监督等核心教学任务转嫁家长,使得家庭教育异化为校外课堂,家校群沦为教学任务的派发站,家长们被迫成为孩子的“专属教师”。另一方面是家长的自我降格,部分家长认为学校只是教育的托管所,作业监工被视为亲子陪伴,亲情联络被孩子的分数考核取代,传统的家庭教育沦为唯学习成绩论。对此,笔者认为,家校合作并非责任转嫁,应是能力互补。教师需尽心尽责守住教育边界,家长需清楚认知育人教育的重要性和主体性。
——李泽锴(大源镇人民政府)
家长将教师视为升学赛道的专业技术顾问,实则是阶层固化焦虑的投射。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教育被异化为打破阶层的救命稻草。这种集体无意识催生了荒诞诉求:从要求批改作业到质疑教学方式,家长以客户逻辑介入教育过程,最终导致教育沦为一场没有赢家的零和博弈。
——俞铖涛(胥口镇人民政府)
过去,老师批评学生,家长往往站在老师这边,可如今呢,家校关系剑拔弩张。从家长举报老师正常批评,到老师不敢布置作业,此类新闻屡见不鲜。教师为何越来越畏手畏脚?家长过度保护孩子,投诉门槛低,一点小事就投诉。学校怕惹事,常对教师施压,让教师寒心。长此以往,教师不敢管学生,教育质量怎能不受影响?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家长应多理解教师,给教师合理的管教空间。学校也要为教师撑腰,别让不合理投诉得逞。只有家校携手,才能让教育回归正轨。
——徐文焕(场口镇人民政府)
当教育沦为分数与绩效的奴隶,家校关系就会变为利益博弈。家长以“消费者”心态苛责教师,教师因安全与声誉风险局限于“不犯错逻辑”,二者皆被异化的教育评价体系绑架。尊师重教传统的式微,实则是育人初心败给功利计算的苦果。破解在于重构教育共识:学校需敢于捍卫专业权威,家长应回归理性参与,双方共同抵抗将孩子视为竞争工具的时代焦虑。唯有各守其位、共担风险,才能打破零和博弈,让教育回归人的培育而非得失计算。
——丁聪(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富阳分局)
又是一个开学季,不少家长调侃“神兽归笼”,随之而来的家校矛盾新闻也骤然递增,实在令人深思。家校合作,本质是信任基础上的互补与共育,本应是为了孩子成长形成的教育合力,然而当下家校关系却呈现出“合作悖论”——家长过度介入学校教学事务,成为作业批改员、课程助教、项目策划执行者,被迫深度介入教学环节;学校有时过度依赖家长参与学生日常学业监督,同时承担本应由家庭主导的价值观塑造、心理辅导、生活教育甚至安全监管;双方越界导致矛盾频发。破解之法,需重构家校权责边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责任感,而非将所有问题及诉求推给学校。学校也应建立更清晰的沟通机制,比如定期举办家长课堂,普及教育知识;明确教师的管理权限及核心职责,为正常教学行为提供保障。
——许小斐(区交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