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亮
去年教师节前,发生多起家长“钓鱼”举报教师的新闻,折射出家校关系的深刻困境。中华民族自古推崇尊师重教,然而当下这种相互设防的关系模式显然极不正常。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家校关系走到了这一步?
细解家长的荒唐行为,实质上是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不少家长担心其他家长送了礼,自己不送会对孩子不利;即使送了,又担心送得不如别人多。这种焦虑感驱使家长采取各种行动,比如从集资送礼到极端化的“钓鱼举报”。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家长将这种焦虑感投射到教育领域,试图通过非常手段获取竞争优势。
面对日益复杂的家校关系,教师群体越来越感到畏手畏脚。2023年广东地区组织开展《关于教师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57.8%的老师表示工作压力源于“家长与社会、上级部门对教师的要求过高”;75.23%的老师建议“塑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教师不仅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管理挑战,还要应对家长的殷切期望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种多重压力下,一些教师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的策略,变得越来越谨慎,甚至回避与家长的沟通和必要的教育管理。
家校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保障的缺失和角色边界的模糊。虽然我国从1952年就开始在家校合作政策上有所探索,但直到2012年才出台第一部专门针对家校合育制度化建设的文件。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独立的教育主体,很多家长和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上的滞后,导致双方在合作中缺乏清晰的规则和边界,极易产生矛盾。
真正健康的家校关系,需要从制度层面明确各自的权责边界。家长委员会不应成为集资送礼的组织,而应是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教师节不应是送礼竞赛日,而应是尊师重教精神的回归。只有当我们不再将孩子视为竞争筹码,而是回归教育的初心,家校才能从相互设防的困局中走出,重新成为教育共同体。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