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7: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与家长,谁绑架了谁?

  □ 张奕

  一年一度教师节,尊师重教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媒体上,家长与教师的矛盾冲突屡见不鲜,从微信群里的言辞交锋到校园门口的当面争执,从对教学方式的质疑到对教育公平的忧虑。这一现象表面看是家长与教师关系的紧张,实则折射出中国教育生态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焦虑。

  当下教育已成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的“焦虑传递链”。在这个链条中,教师承受着升学率、绩效考核的多重压力,而家长则背负着对子女前途的集体性恐慌。双方都被卷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忘记了真正的敌人并非彼此,而是那种将人异化为教育生产线上一个环节的系统性力量。当教育被简化为分数与排名的竞技,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便不可避免地走向功利化与工具化。

  家长的所谓“无理取闹”,往往源于对子女未来的深度不安。在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均衡的当下,每一个教育决策都可能被感知为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的关键节点。这种焦虑在社交媒体时代被进一步放大,家长微信群成为比较、竞争甚至炫耀的场域。一些家长对教师的过度干预,实质上是对自身焦虑的一种转嫁——他们试图通过控制教育过程来缓解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恐惧。

  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神圣光环正在世俗化进程中逐渐褪去。传统社会中“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地位,让位于更加平等、双向的专业服务关系。这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却未能及时调整。我们既要求教师保持传统的奉献精神,又希望他们适应现代教育的专业要求;既期待他们如父母般关爱学生,又要求他们恪守职业边界。这种矛盾期待使教师陷入角色混乱的困境。

  更值得深思的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加剧了这种对立。当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几乎唯一标准,教师的工作被简化为知识传递与分数提升,家长的需求被窄化为子女的成绩进步。教育的丰富内涵——人格塑造、创造力培养、价值观建立等——在这些量化指标面前黯然失色。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为一种“教育绩效合伙人”,而非共同育人的协作关系。

  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超越简单的道德指责,从教育生态系统的层面进行重构。首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让教师和家长都能从应试教育的焦虑链中解放出来。其次需要明确教师与家长的权责边界,通过制度建设为双方提供清晰的行为指南和沟通渠道。最重要的是,要重建社会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项需要耐心、专业与合作的长期工程。

  在教师节这个特殊时刻,我们应当反思的不仅是如何尊师重教,更是如何共同营造一个让教师安心教书、家长理性参与、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环境。唯有当教师和家长不再是彼此压力的转嫁对象,而是共同对抗教育异化的盟友,我们才能真正重建健康的教育生态。教育的真正胜利,从来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双方共同超越当下的困境,找回那份最初的教育初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政
   第04版:春江两岸
   第05版:城事
   第06版:资讯
   第07版:评论
   第08版:天下
教师与家长,谁绑架了谁?
回归育人初心,让合作代替对抗
谁钝化了教育的“戒尺”
从家长“钓鱼”举报教师谈起
九月短评
尊师重教需共建权威
富阳日报评论07教师与家长,谁绑架了谁? 2025-09-1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