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裘云珠
相信“80、90后”的学生,都会遇到几个严厉的老师:课堂上,谁要是敢开小差、聊闲天,免不了一个粉笔头向你飞来;谁要是不交作业,站着上课也是在所难免;谁要是屡教不改,可能还会有落下的戒尺、作业本上的红叉叉、办公室里的严厉训斥……也许就是这一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老师手中的“戒尺”变成了烫手山芋,学生成了骂不得、碰不得的“温室娇花”。这场教育生态的悄然异变正像一把钝刀,缓慢却残忍地切割着千年传承的教育根基 。
为何“不敢管”?其实不是老师懒了,而是老师怕了。这场“敢不敢管”的矛盾起点,藏在家长心态的错位里。部分家长把教师的批评等同于“伤孩子自尊”,把正常的管教曲解为“体罚”,动辄投诉、举报。更有甚者忽略自己孩子的陋习,将一切问题归为“教不严,师之惰”。一位从教25年的班主任坦言:“现在批评学生前,都要掂量一下会不会被投诉。”“护犊子”本质上就是溺爱,当情绪占据上风时,必将教师推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保状态,毕竟“不管”总比“管错”更安全。
教育的宗旨从来不是“温室养花”,“手持戒尺”也绝非倡导暴力管教。没有合适的约束,孩子难以学会敬畏规则;没有合理的惩戒,“批评”也成了无力的空话。这里的“戒尺”是扰乱课堂纪律后的“值日+静坐反思”,是未完成作业时的“补做+自我剖析”,是触碰底线时的“家校共谈”。著名学者闻一多授课时,当众撕掉了敷衍的作业,这看似严厉的教育方式背后,是让孩子在知道“犯错成本”中学会责任,在明确边界中懂得敬畏。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中,明确了“戒尺”挥舞的边界,既避免了“不管”的纵容,也杜绝了“乱管”的粗暴,让列车有了刹车键。
让“戒尺”归位,更需要让“敬畏”重新扎根。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自己的私塾老师时写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事实上,相比于手中有戒尺,更重要的是心中有戒尺。戒尺警醒的是让学生对教师尊重、对知识珍视、对规则遵守;也是让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对教育规则的认同。以前的家长常说:“老师您尽管管,孩子不听话您就严厉批评,让他长长记性。”在这份信任之下,教师敢管、学生敬畏;如今,若家长能放下对教育惩戒一概否定的态度,理解合理的严管,教师才能重拾“管”的勇气。当教师的正常管教不再“上纲上线”,合理的惩戒不再被“舆论围剿”,“敬畏”的种子才能在校园里重新发芽。
教育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家长与教师的双向奔赴。在教育这门艺术里,如何会用、用好惩戒,打破“不敢管”的怪圈,让“戒尺”回到该在的位置,让“敬畏”重新住进孩子心里,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