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玥珺
“太美了!我们是看了网上视频慕名而来,这么美的壶源溪一定要发个朋友圈‘晒一晒’。”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先生,坐在富阳区常安镇沸腾坝边的“坝咖啡”,望着清澈的溪水和岸边古色古香的杭派民居,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
不久前,壶源溪组团举办了多个文旅融合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徜徉在常安镇的绿水青山间,看壶源溪波光潋滟,仿佛置身画中仙境;漫步场口镇的东梓关古村落,赏明清古建筑韵味悠长,品江鲜美味飘香;穿梭湖源乡的竹纸研学中心,通过一张元书纸穿越宋朝,体验古法匠心……以绿为基、以新为笔、以融为墨,壶源溪流域正书写着共富发展的壮丽篇章。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践行“两山”理念,高水平保护是壶源溪流域发展的基石。富阳深谙此道,壶源溪组团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全民治水新模式,构建“市区督察+乡村河长+民间河长”巡河新模式,政府角色从“大管家”向村民“大家管”转变。同时,以“流域共治”为契机,加强区域协作和上下联动,深化治水力度和成效,促进水岸共治和水质提升。如今,溪水清澈见底,一度绝迹的石斑鱼“重出江湖”,两岸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壶源溪流域探索出共治新机制,打造了生态治水的典范样本,不断提升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为流域联动发展筑牢根基。
写好兴水“大文章”,不仅要念好“治水经”,还要为讲好“水故事”注入新动能。在热门社交媒体小红书App上,“壶源溪露营”“壶源溪漂流”等笔记多达4600多篇,壶源溪荣升江浙沪玩水“天花板”。如何从“夏季游”拓展到“四季游”,一直是壶源溪流域思考的问题。以湖源乡新一村的龙鳞坝为例,新一村紧紧抓住“龙鳞坝”爆火契机,以“乐游型”乡村为定位,大力发展“龙鳞+”产业,民宿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造产业集聚基地。同时,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做好游客监测、游览管理、实时监控,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夏天,这个小山村接待旅游人数300余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8.9万元,构建起“民富、业美、乐为”的发展新局面。这些向“新”的探索与实践,为壶源溪流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流域共治共富,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力量共同向“融”奋进是关键一招。区委、区政府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电等条件,为流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当地村民不再置身事外,主动参与到壶源溪流域的保护与开发中来。比如组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定期清理河道垃圾,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服务。文化旅游企业入驻壶源溪流域,投资建设高端民宿、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模式,提升了流域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
同饮一江水,全域一家亲。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壶源溪再一次成为当地人的“生命线”。相信壶源溪流域地区的协作将更加紧密,改革的发展成果将惠及流域更多群众,壶源溪老百姓靠着好山好水好风景,走好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共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