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7: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圈地”到“养地” 让土地“活”起来

  □ 李晓池

  一边是优质项目排队等空间,一边是土地闲置“晒太阳”——这是许多城市产业升级面临的共性难题。传统土地利用模式的深层桎梏在于重“圈占”轻“经营”。一些地块被“圈”起来后,便似乎完成了使命。土地被当做“铁饭碗”,播了种便不再问津,指望“靠天吃饭”。

  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底盘”,却曾因粗放利用成为“瓶颈”。部分区域存在路径依赖,视土地为“存量家底”而非“增量引擎”;部分低效用地权属复杂,腾退成本高、阻力大;再开发后如何避免“二次闲置”,更是考验监管智慧。

  2025年富阳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累计腾退产业空间近2万亩,存量产业用地占全市1/7,未来五年可用空间占全市1/6。这样的“土地家底”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答案藏在“亩均论英雄”的转型逻辑里——不妨学学老农种地,“养土”“育种”“护苗”,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养土”要拒绝“一刀切”,春建工业区“实事求是、分类提升”的思路值得深思。低效用地成因各异,是产业落后、经营不善,还是权属纠纷?需像老农识土,摸清“病灶”,再开药方。对历史遗留的“硬骨头”,可探索政府收储、联合开发等创新解法;对经营不善但有意转型的企业,则需政策扶持与倒逼机制并重,设定合理的投资强度与税收提升阶梯,引导其焕发新生。

  “育种”需善引“活水”,新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启示我们要善用市场的力量。“带方案出让”让成熟项目拎包入驻,大幅缩短土地“空窗期”;“混合产业用地”(工业+科研/商服)打破功能壁垒,释放土地的复合价值;“工业上楼”向天空要空间,容积率可跃升至2.5—3.5,实现土地的“立体生长”。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从“项目等地”转变为“地等项目”,提前谋划、精准布局。

  “护苗”重在长效监管,再开发仅是起点,防止“二次沉睡”才是真章。对再开发地块,尤其是允许分割转让的标准厂房,必须用“铁规矩”锁住产业用途。履约监管协议要明确产业导向、投入强度、产出效益及违约责任等,再辅以动态监测与奖惩机制。让“良田”持续产“好粮”,才是最终检验标准。

  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本质,是发展质量的全面升级。当银湖村的租赁住房点亮产业人才归途,当春建的新厂房托起精密制造梦想,土地便从“成本项”蜕变为“生产力载体”。这一转变,恰与全国两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同频共振。在富阳,这样的变革仍在持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深化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探索自主、联合、“飞地入园”等多元模式,全年盘活土地1700亩以上。这是对“土地是财富之母”的重新诠释——不是简单的空间释放,而是通过“养土”厚植生态、“育种”激活动能、“护苗”保障长效,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长点”。

  从“圈地”到“养地”,这场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逻辑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当每一块土地都能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当“精耕细作”成为常态,沉睡的资源自会苏醒,有限的空间也能释放无限可能。这不仅是富阳的突围之路,更是所有追求高质量发展地区的共同课题——唯有让土地“活”起来,才能让发展“强”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春江两岸
   第05版:城事
   第06版:资讯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教育
唱好融廊“双城记”
外摆经济, 燃旺的不止烟火气
从“圈地”到“养地” 让土地“活”起来
写好兴水“大文章” 实现流域共治共富
六月短评
富阳日报评论07从“圈地”到“养地” 让土地“活”起来 2025-06-13 2 2025年06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