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富阳龙门古镇迎来首个取消景区大门票的假期,游客同比激增207.9%,景区内外一派热闹景象。有人为之击节叫好,称此举回应市民游客多年期盼,更顺应了“流量时代”的趋势。也有人担心客流激增带来服务体验下降,质疑短期流量能否有效转化为长期收益。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杞人忧天却大可不必。
旅游业其实很早就是“流量经济”。把景区圈起来,靠门票收钱,这套逻辑,多么像在河流上筑坝修建水电站。“流量”大点,就多收一点,“流量”小点,就少收一点,只要“流量”源源不断,收入就稳稳当当。只可惜,天下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不信可以看看壶源溪上那些小水电站,恐怕也没有想到还有转身开民宿的那一天。
直白些说,传统旅游业的“流量经济”,是建立在单一的消费场景基础上的——过去人们出行不易,旅游服务也相对稀缺,所以“到达”往往比“感受”更重要。如今交通发达、资讯便利,大家天南海北“见得多了”,不愿意再到景点“听课”,更想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手中有了攻略、心中有了比较,游客自然也有了“用脚投票”的底气。
就如仅靠“放水”并不能让水电站收益保持同比增长,单靠门票优惠增加人流量,也不一定能带来消费的稳定增长。如今大家出游更期待的是沉浸感、体验性、互动性,是“松弛”、是“治愈”、是“出片”,是独一无二的“情绪价值”,景区倘若再死守“流量”,仅仅靠几阵“想你的风”、几瓶“手工老酸奶”打发人,就显得有些没诚意了。
门票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倘若将景区取消门票比作水电站“开闸”,那么考虑如何“养鱼”要比“放水”更为重要。时代化、个性化的消费趋势,也在倒逼旅游从业者转变思路,从强调“我有什么”向满足“你要什么”转变。取消门票之后,如何围绕游客需求构建多元化业态、提供更多个性化场景,才是事关长远的重点。在景区“开源”之后,仍需各行各业一起丰富生态、完善场景,共同把蛋糕做得更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年来一直强调“不止有古镇”,才是龙门选择取消门票的底气。想要出片,可以着一袭古装,在曲巷台门间定格千年风华;想要松弛,可以端一杯咖啡,在蒸汽升腾处静待烘焙香气;想要治愈,可以执一支竹杖,在苍山古道间来场定向越野……开放的古镇足够大,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业态。拥抱年轻人的各种“想法”,给他们更多亲近古镇的机会,他们也自然会解锁新颖惊奇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