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玥珺
努力让“政策找人”更给力,“人岗匹配”更精准。
全国两会期间,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得到了提升,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潮水般逐年攀升。然而某招聘APP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5%。
过去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如今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毕业人数、高学历人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岗位难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陷入了迷茫与焦虑的泥沼,对进写字楼当“白领”的执念依然很深。当前的就业市场似乎遇到一面“空气墙”:求职的同学们吐槽“就业难”,而雇主们则抱怨“用工荒”。如何破解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亟须提供新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将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稳定招聘规模,全面提升青年就业能力。通过打好一系列政策服务“组合拳”,拿出就业“最优解”。从国家顶层设计到高校和地方的具体落实,都将就业工作置于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
数智赋能、提质增效,织密服务网络。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智慧就业在就业公共服务中发挥出更大作用。近日,杭州推出了“就业创业一张图”2.0版,生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千人千面”,让“服务主动找上门”。新版的“就业创业一张图”接入了7家招聘机构,以及政府侧的“浙里找零工”和就业见习数据,动态提供岗位信息。借助这个“动”起来的APP平台,就业岗位也“动”了起来,求职者精准描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地图上直接标注出1公里以内的招聘岗位。截至目前,已有近50万人次登录“就业创业一张图”,帮助近3万人入职。“人工智能+充分就业”,探索数智赋能人力资源的创新,推动就业服务工作走深走实,为广大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提供更快更准、更高质量的就业公共服务。
点亮明灯、锚定航道,厚植就业动能。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无理想、无目标、无意愿”现象,导致“慢就业”甚至“不就业”比例上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职业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必修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立了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引领机制,通过“就业有约”定期指导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讲解、简历修改、礼仪指导、模拟面试、心理咨询等服务,进一步强化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工作。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不仅是科学文化教育的神圣殿堂,更是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通过将职业规划嵌入大学教育,用好专业人、专业工具和专业技能,让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目标从“模糊不清”变得“一目了然”,为学生就业之路照亮前行方向。
凝聚合力、主动服务,答好民生幸福卷。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之一,调动企业“纳新”积极性是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之举。2025年,富阳区首场新年招聘会吸引了230余家用人单位,2.7万人参加,热闹的场面彰显着富阳就业用工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为了实现稳岗就业精准服务,富阳建好“一企一策”,服务专员主动上门企业问需,精准链接企业需求,分片分类开展靶向服务。区人力社保局更是对2025年富阳区企业和个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进行摸底,进一步促进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为人才提供“一条龙”服务。稳就业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做好政策宣贯,还是打造服务闭环,都需要我们主动服务、业务联动、科学管理等,汇聚稳就业合力。
2025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为稳就业注入了强大信心。我们期待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政策找人”更给力,“人岗匹配”更精准,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让高质量充分就业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