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本质上是工业化向数字化转型中人力资本迭代滞后的缩影。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人才金字塔的“双塔”。唯有摒弃“高低之分”的偏见,推动两种教育体系的互补共生,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愿景。当“普职分流”的焦虑逐渐被“普职融通”的包容取代,当“工匠精神”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认同,当技术工人与大学教授同样获得尊重,当流水线上的创新与实验室的突破同等重要,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摆脱“低人一等”的桎梏,就业市场的天平才能真正回归平衡。
——李婧天(灵桥镇人民政府)
找工作难不仅仅是因为人多岗位少。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不少企业为了降本增效,纷纷缩编或转向高技能岗位。这样一来,普通求职者就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再加上部分传统行业萎缩,新兴行业尚未形成足够的吸纳力,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对此,年轻人不妨先放下身段,从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经验和人脉;或者考虑灵活就业,比如自媒体、线上培训、自由职业等。在灵活就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兴趣和优势,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徐文焕(场口镇人民政府)
警惕“三月来四月走”的运动式学雷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比如山东桓台的文明实践站将志愿服务转化为积分,居民参与治安巡逻可兑换生活用品,帮扶孤寡老人能获得超市折扣券。这种将道德实践嵌入基层治理的创新,恰是新时代雷锋精神蜕变的缩影。它不再是高悬的道德明月,而是流淌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权益维护中的实践清泉。当我们将这种精神解码为可操作的制度、可感知的服务、可持续的机制,便真正实现了从“学雷锋”到“建雷锋”的跨越——这或许是对雷锋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基层治理智慧的生动诠释。
——朱龙昊(大源镇人民政府)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要全面、深刻领悟其内涵,把握雷锋精神的精髓。传承雷锋精神不仅要保持其原有的精神内核,更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大家可以通过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渠道,聚焦当下社会现实,讲述雷锋精神,以艺术的魅力感染观众,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同时,要注重发现和培养身边的“活雷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让雷锋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吴欢(灵桥镇人民政府)
每年三月,学雷锋日都会引发一波“学雷锋热”,但活动一结束,很多人就把雷锋精神抛在脑后。这种“一日游”式的学雷锋,显然背离了初衷。真正的雷锋精神,不是一年一次的“打卡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它可以是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可以是主动帮助迷路的陌生人,也可以是在工作中多一份责任心。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雷锋精神也有了更多元的表达方式。有人通过直播助农,帮助农民销售滞销的农产品;有人通过科技手段,开发公益App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人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公益活动,号召更多人参与。这些行动,本质上都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只是形式更加现代化。
——钱晓亮(永昌镇人民政府)
对比雷锋日的志愿服务热潮,植树节的环保实践行动,妇女节更需要回归其精神本源。节日不应是消费主义的提线木偶。从“三八红旗手”到“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国女性解放叙事始终包含着奋斗与自强的基因。在即将过去的三月,当我们走过挂满促销条幅的商场,或许该停下脚步思考:真正的女性主义,是挣脱他人定义的美丽标准,是获得不消费也能自在生活的底气,是在每个领域都能撕掉性别前缀的平等权利。消费主义狂欢终会散场,但思想觉醒的火种永不熄灭。
——王钰慧(里山镇人民政府)
妇女节更换过很多名字,从最开始的妇女节,变成过“女王”节、“女神”节,甚至还变成过“丽人”节,名字转变的背后,是消费主义对节日本身纪念意义的侵蚀,商家正在一步步地将纪念女性抗争和权力的节日,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消费节日,利用这个节日来营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从中谋取商业利益。要戳破妇女节消费主义泡沫就要加强对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教育,解释妇女节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性思考,让妇女节回归本真。
——常国祥(区交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