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芳芳
和达夫弄1号一样,花坞南路4号这个名字带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嗅得到时光的味道。
20年前的夏天,我到花坞南路4号4楼考试,对着那位貌不惊人的大叔说:“我找不到名字,可我从长沙坐一夜火车赶回来,让我考试吧。”那年考试,每位考生的名字都贴在桌子上。可能因为社会学专业,初试没通过,考场上并没有我的名字,就这样厚脸皮地搬来一张桌子摆在讲台旁,死皮赖脸地考了。
我不知道那位大叔是总编何亚达。经过笔试、面试,我幸运地进了富阳日报社。
那时,民生新闻刚刚兴起,《富阳日报》还是瘦版,16个版,周末有周刊。办公室尚显宽余,我坐在一楼第一个房间,窗外树影斜斜,倒映在白墙上成了一幅水墨画,煞是好看。
那时,24岁的我藏着青春的心事,不爱回家,上班也好、下班也好,都窝在办公桌前每日里写文章。稿子稚嫩,满腔激情却挡也挡不住。
那时,同事50人上下,没有微博、微信,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短视频,单纯地为文字精雕细琢。
那时,纸媒处于“黄金时代”尾巴上,纸媒记者还享有“无冕之王”的荣光,脑子里留着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的江湖大侠般的信念感。
但很快,智能手机改变了媒体格局,一个纸媒动荡的时代来临,某某报纸停刊倒闭的信息不绝于耳,我们内心惶恐,又十分坚定信息传播的必然存在。于是,我们无比努力,不敢懈怠,迎合新媒体的变革,更坚守新闻的无限价值。从一张报纸出发,探索1+N媒体聚合格局,新闻是不变的守望。让新闻像鱼子酱般珍贵,是富报人对新时代受众崇高的敬意。
2015年,富阳日报社从花坞南路4号搬至体育馆路457号,从4层小楼搬入19层高楼,记者编辑变身写字楼白领。新闻的情怀不敢变、不敢忘,但是我们知道在新变局之下,必须跨越,必须自我舍弃、自我断离、自我革新。因为,融媒是一场早已开始的变革,根本停不下来的转型,注定更多元也更复杂,更急剧也更深刻。
在那些年里,富报人以全媒体记者的目标要求自己,不仅要写新闻,还要学会出镜、制作剪辑视频、编写公众号推文,以求符合受众对新媒体的期许。同时对应市场需求,拓展传媒+业务,以主流媒体的敏锐度、公信力、专业性投入为更广泛社会群体的服务中去。
当时间来到2023年10月11日,杭州富阳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完成了区属两家媒体实质性融合。《富阳日报》结束阶段性历史使命,跨入融媒发展的新征程。我的办公桌搬到了区文化中心,推开窗就是一川如画的富春江。
出于对新闻的热爱,20年前我跨入这个行业。时光消逝,热爱并未消减,本领的恐慌却是同行最常聊起的话题。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要发出最强音,光靠热爱远远不够,还要有对群众的敬畏。所以我想,恒久不变的是对现实的敏锐、对价值的坚守,初心不改的是走基层的足迹、问民声的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