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南荣
2022年上半年,为了缅怀我父亲,我初次涉足写作,在我表弟丁健荣的鼓励、辅导和耐心修改下,这篇作品居然变成铅字出现在了当年4月21日《富阳日报》第11版的达夫弄文学版块。虽然仅占了版面的一小块,但我当时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就像心脏被泡在蜂蜜里,甜得快要化掉。及至我的第二篇投稿《最忆黄沙坞》,通过编辑老师对作品主题结构、段落顺序、病句、错别字等耐心讲解和指正,着重指出了写作应注意的问题,逐字逐句,提出了不少关键的建议,当时文联的柴惠琴老师对这篇作品也提出了建议,终于第二次上稿。
因此《富阳日报》对于我有了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说来很奇妙,我与《富阳日报》初次结缘,纯属偶然。1998年,我在何云印刷厂任车间主任,当时《富阳日报》复刊不久,由于报社规模的局限性,发行量不多,考虑成本和便利性,报纸由何云印刷厂代为印刷。
后来报社发展壮大,自费购买了印刷机,先是借用富阳印刷厂附近的种子仓库作为印刷车间,接着搬迁到当时龙山路口大浦闸附近的水利局大院内。当年,晒板和印刷工作人员全部由何云印刷厂的职工兼任,我们一般是晚上9时30分出发去城区,后半夜印好、检验、折页、捆扎完成后,踩着三轮车送到位于鹳山脚下的《富阳日报》发行站。这里最讲究的是时间段,有几次意外,早上7时左右才送到,这时发行站的工作人员就会急得团团转,此情此景,仿佛就在眼前。
兜兜转转,过去了几十年,也许是缘分未尽,这几年竟然又开始亲密接触《富阳日报》,所不同的是现在是作为忠实的粉丝和投稿作者身份,虽然物是人非,但现在的《富阳日报》已成为区域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祝愿《富阳日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