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7:达夫弄·醇文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纸风行润富春

  □ 徐时松

  那是2002年上半年,我即将大学毕业,想找份工作,延续自己的写作爱好。

  一张彩印报纸,吸引我奔赴江南。那年五月,我同班同学携带我的简历和作品,前往浙江省人才市场找工作,他找到位于杭州富阳的一家报社,帮我投了求职简历,并带回一张《富阳日报》。我去找大学老师胡忠青,问这家报社的情况。胡老师仔细看了看报纸,说很好,建议我去考考看。为什么好呢?他说:“你看看,这家报纸虽然是县市级报纸,但已经采用了彩色印刷技术,说明其印刷设备先进、综合实力强,比中西部的一些地市级报纸还要领先,发展前景一定好。”

  于是,在胡老师的分析和鼓励下,我来到报社参加应聘,笔试和面试后留了下来。确定录取前,2002年5月23日,《富阳日报》社社长郎瑞隆、副总编辑何素珍、办公室主任李拓跨越千里前往学校,对我进行实地考察,这也是《富阳日报》第一次向外省招聘人才。

  对我来说,记者是最好的职业。大学期间,我担任过圣风文学社社长、校报记者组组长,能将工作与爱好结合起来,我感到很庆幸。我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去初中或高中当了语文老师,当然也有在高校任教的,而我则在富春江畔守望学生时代的梦想,见证了报业的辉煌期。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很佩服胡老师的判断,他从一张报纸的色彩预见了我的未来。

  20年来,我经历了报社发展的两件大事。一件是《富阳日报》加盟杭报集团。2003年下半年,我刚工作一年多,恰巧碰上全国开展党政部门报刊治理整顿工作,在这轮大浪淘沙中,杭州地区仅有《萧山日报》《富阳日报》保留了下来,全国也就30家。得知消息后,我的不少同事都在花坞南路4号奔走相告、喜极而泣。在富阳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关心下,这份新中国成立后创刊近50年的报纸得以重生,继续书写富春大地的精彩故事。同年12月30日,《富阳日报》加盟杭报集团仪式举行,富阳日报社的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由此走上市场化办报轨道,激发出每位员工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一大批名记者、名编辑脱颖而出,办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这些年,得益于学习杭报集团的经验做法,得益于同事的关心和帮助,得益于《富阳日报》的平台,我先后策划推出“富阳十大百姓新闻人物”评选、《天南海北富阳人》栏目,撰写编辑富阳内参,在报社领导的助力下,我在富阳这块热土上进行新闻实践与探索,收获了成长,也目睹了一座城市的蝶变和荣光。

  还有一件是2023年的媒体融合改革。这一年,围绕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富阳日报》成为富阳区融媒体中心的一部分,重新定位为区委机关报。作为中心分管领导,我有幸参与、见证了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对于这份扎根富春大地的报纸来说,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历史长河中,70年不是很长。其实,早在1927年11月,郁达夫先生就提议创办民办报纸,首次使用《富阳日报》名称,社址设在满洲(舟)弄,现郁达夫故居附近。“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那份泛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如富春江水一样川流不息,如富春山一样温婉典雅,增添了一座城市的书香味、文化味,也让郁达夫的人文精神在这里静静地流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政
   第04版:教育
   第05版:城事
   第06版:资讯
   第07版:达夫弄·醇文学
   第08版:天下
编者按
我与《富阳日报》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纸风行润富春
从印报工人到忠实粉丝
从花坞南路4号开始
富阳日报达夫弄·醇文学07一纸风行润富春 2025-06-23 2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