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7:达夫弄·醇文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04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饭篮

  □ 徐玲仙

  周末恰逢端午节前夕,回了趟老家万市,其间和父亲去看望了一位远房亲戚,亲戚年轻时是一位手艺人——篾匠,如今年事已高,但身子骨看上去还很硬朗。他步伐稳健地迎接我们的到来,笑容可掬地和父亲攀谈着家常话题。

  待我们告别时,老人坚持送我一个老物件,一个当年他亲手编制的饭篮子。老人亲手将篮子交到我手上,心情略显复杂,实诚地说:“拿着吧!现在已经不太有了,留个纪念也好的。”

  然而于我而言,可谓如获至宝。

  回来的路上,我仔细端详这个老物件:它是用竹子刨成细蔑编织而成,身形如锥子,口大底深直径尺余,提手如圆弧,斗笠形的盖子恰到好处地盖在篮身上,形成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每根竹篾和竹篾之间的编织都是自下而上,极为均匀有序。浑身磨损的条纹印刻着它的久远年代,曾经这里断了根蔑,那里破了洞,但是作为老篾匠的亲戚及时用新蔑给它补上了,虽然颜色上有一些年轮的区别,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父亲接过篮子看了看若有所思地对我说:“这个篮子估计和你的年龄差不多大了! ”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饭篮这些老物件伴随着我们成长,见证了我们的童年时代的点滴。那个年代,农村人买不起冰箱,父母们习惯将吃不完的剩饭或者好吃的食物放进篮子里,挂在灶头的上方,这样既可以保持通风不让饭馊掉,又可以防止老鼠的偷吃。大人们烧饭的时候,偶尔会碰到它,顿时篮子会摇晃起来,映衬着土灶散发出来的烟火,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和哥哥放学回家,经常会搬来凳子踮起脚尖去够那个篮子,偶尔篮子里有馒头或者鸡蛋之类的食物,我和哥哥便会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记得有一次放学后,哥哥不在,我肚子饿得慌,于是搬来两张小凳子叠在一起,爬上凳子后晃晃悠悠地踮起脚,用手去够篮子。此时的小心脏就像兔子一样扑腾扑腾地跳动起来,脑子里竟浮现了母亲所说的灶神爷爷凶神恶煞的样子。就在那一刻,“啪”的一声,便从椅子上跌落下来,吓得惊魂未定,还以为灶神爷真的来了!

  就这样,在饭篮的摇晃中,我们也渐渐成为了“大人”。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饭篮之类的老物件也渐渐退出了它们的历史舞台。新农村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乡村的面貌,更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它让乡村告别了贫困与落后,迎来了繁荣与希望。然而,不管时代如何进步,我都不会忘怀这些老物件,它珍藏在灵魂深处,印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了一个个时代变迁的故事。

  老家回来后,我特地将这个饭篮放在客厅的正中央,打算作为装孩子们的零食筐子用,这样既能存放食物,又能供人观赏,还能在闲暇时和亲朋好友就着饭篮话题,去追忆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春江两岸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资讯
   第07版:达夫弄·醇文学
   第08版:天下
得给父亲多带条烟
东晋·德清窑褐釉瓷香薰
一颗年轻的头颅
饭篮
石梯闲停
富阳日报达夫弄·醇文学07饭篮 2025-06-04 2 2025年06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