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翊翔
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我寻找着一个传说中的门牌号码:达夫弄1号。
沿着江边漫步,脚下的青石板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富春江的水,清澈见底,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曲折地缓缓流淌。我走进一家临江的书店,店内摆放着各种关于郁达夫的书籍和资料。随手拿起一本,翻开那泛黄的页面,仿佛走进了郁达夫的世界。他的文字,朴实而深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我沉浸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仿佛看到了他笔下的富春江,江水浩渺,山峦叠翠,渔舟唱晚,雁字回时。他的文字如同细腻的工笔画,将富春江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他在江边漫步,时而驻足凝望,时而低头沉思,仿佛在寻找着创作的灵感。
走出书店,我继续沿着江边漫步。秋风萧瑟,吹落了一地的落叶,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我走到一处开阔的江边,那里有一座郁达夫的青铜雕像。他身着长衫,手持一册书卷,面目俊朗,略显清瘦。这是一颗年轻的头颅,目光投向不远处烟雾弥漫的江面。我站在雕像前,静静地凝视着他,仿佛在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想象着郁达夫在富春江边的生活:他或许会在清晨的薄雾中漫步江边,感受着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他或许会在黄昏的余晖中坐在江边的石头上,看着夕阳缓缓沉入江底,心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或许会在夜晚的星空下独自坐在书房里,挥毫泼墨,将心中的情感化作一行行深情的文字。
郁达夫雕像后面是郁达夫故居,我带着敬仰来到他曾经居住过的小楼。那是一座古朴的二层建筑,环境幽静,有一个小院子,满园草药,一口古井,几棵古树嶙峋而苍老,像极了他小说中所写到的。我走进故居,看到里面陈列着他生前用过的物品和写过的手稿。每一件物品、每一张手稿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和创作历程。在故居里,我看到了郁达夫的照片。眼神深邃,仿佛有着无尽的故事要诉说。我站在照片前,静静地凝视着他,仿佛在与他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我想知道他在富春江边的生活中经历了哪些风雨和坎坷,他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汲取灵感并创作出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字的。
离开故居时,夕阳已经洒满了大地。我再次来到江边,看着夕阳下的富春江美景,心中不禁充满了感慨。回过头,再次与他的目光相触,我分明感觉到,好像不是一位长者,而是一位同龄人,在跟我作别。大门两侧是两棵腊梅,还有一株桂花树,腊梅还没有到开放的季节,而桂花,我似乎已经能够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暗香。
那颗青铜雕刻的头颅,在夕光中仍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