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啸尘
事迹回顾
自1994年中专毕业放弃留校机会返乡投身农业工作以来,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科长、高级农艺师裘雪龙扎根富阳基层农技推广一线30年。他始终秉持“学农爱农为农”初心,主持举办农技培训班70余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800余人次;承担农业农村部、省厅等各级科研课题12项,获省级科技奖3项、市级奖3项;主持编制富阳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2024年,裘雪龙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称号,成为浙江省18位获此殊荣的先进个人之一。这位从田间地头走出的农技专家,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富春江畔书写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乐章。
1994年,从中专毕业的裘雪龙面临人生抉择:留校任教还是返乡务农。当看到家乡农民仍在用传统方式弯腰插秧时,这个农民的儿子毅然选择回到富阳。“土地是最诚实的,你付出多少汗水,它就给你多少回报。”带着这份信念,他在农技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白天走村入户调研,夜晚挑灯钻研技术,裘雪龙很快从“理论派”成长为“实战专家”。他参与推广实施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使全区水稻种植效率提升40%;推广应用的菜(果)园节水灌溉系统,帮助菜(果)农每亩增收超千元。
“传统农业要破茧重生,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秉持这一理念,裘雪龙主持参与7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水稻化肥定额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获浙江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他带领团队攻克化肥减量使用难题,开展水稻化肥定额制的技术研究与模式示范,通过田间试验和示范,提出了“紫云英(肥田油菜)+缓控肥(配方肥)”“有机肥+缓控肥(配方肥)”水稻化肥定额制施肥技术模式,并在水稻种植基地加大冬绿肥、商品有机肥、秸秆等有机物料的使用,推进有机替代,提高有机养分,从而有效实现化肥定额,达到“耕地地力不下降、作物产量不下降,年化肥施用总量负增长,氮肥施用量持续负增长”的总体要求。
翻开他的工作日志,一组数据令人惊叹: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参与制定《机插水稻大田管理技术规程》等5项行业标准,在《中国农机化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9篇,主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操作实务》被列为省级农技人员培训教材。这些沉甸甸的成果,化作推动富阳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2022年挂牌成立的“裘雪龙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富阳农业创新的策源地。这个由12名骨干组成的团队,先后完成“稻鱼共生系统优化”等9项技术攻关,指导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示范基地15个。2023年,工作室获评"浙江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从青丝到白发,裘雪龙先后荣获“杭州市劳动模范”“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工作者”等23项荣誉称号,入选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杭州市高层次D类人才。
近况回访
50岁的裘雪龙依然保持着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节奏。眼下,他正带领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三农”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以创新为驱动,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这样一个大忙人,想采访他不容易,在约了几次后,终于在一个下班的点,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等到了他。
“‘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这个称号,是对我三十年扎根基层的肯定,更赋予我推动乡村振兴的新使命。这一年来,我以此荣誉为起点,将工作重心从深耕本地转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裘雪龙说,“我相信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唯有以初心为舵、以实干为桨,方能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的传奇。”
农旅融合拓新路
在基层工作三十年,裘雪龙对“农民了不起”这句话有太多深刻的感悟。自获评以来,裘雪龙频繁参与各类农业交流活动,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农业同仁,大家彼此分享经验、碰撞思想火花,让他深刻意识到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工作重心也从单纯的生产实践,逐步向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倾斜。“我愈发觉得,只有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与技术传给更多人,才能真正推动农业农村事业蓬勃发展。”裘雪龙说。
过去一年,裘雪龙力主突破传统农业边界,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二三产融合的“富春山居农夫乐园”“乡村民宿(农家乐)”等项目,项目团队深入挖掘本地资源,打造出“四季花海”“稻田艺术”等特色主题园区,最终建成8个农文旅融合示范园、28家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2024年,园区累计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实现综合收益1.2亿元。如今,“农夫乐园”“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串珠成链,成了富阳农旅融合的“金名片”。
“当时有同事劝我,说这样的项目投资太大,风险也多。而我始终坚持,如果不敢尝试、不敢突破,那么我们农业发展只能停留在一产和二产,很难延伸农业产业链,很难盘活产业资源。”裘雪龙说,“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必须坚持项目驱动,支持一些有意愿的老百姓参与到农文旅发展中来,不怕风险挑战,敢于突破现状。”
技术推广育人才
“三农”工作繁杂且艰苦,从田间的风吹日晒到乡村建设的千头万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传帮带”模式对于农业人才梯队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裘雪龙说,“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是我转型后的核心任务”。
针对现代农业需求,裘雪龙开设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生态循环农业等8门课程,培育出67名村播达人,其中23人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在科研领域,他协助中国水稻研究所陈恵哲教授团队开展优质稻种攻关,参与制定3项技术标准,研发的农产品保鲜技术专利使损耗率降低18%,年均为农户减少损失超300万元。
作为劳模工匠工作室领衔人,裘雪龙会同其他专家组建粮油、茶叶、水产等13个领域的产业联盟,形成“首席专家+乡镇服务+经营主体”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其徒弟周成云主持的“紫云英+”化肥减量项目获省农业农村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徒弟刘万军推动的水土保持监管指标稳居全市前列,两人分别入选市级人才计划。
“传帮带”是裘雪龙培养人才的核心模式。他说:“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丰富的经验是宝贵财富。新入行的农业人才理论知识可能扎实,但在复杂多变的田间地头,常常不知所措。这时,‘传帮带’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像我带过的几个年轻徒弟,起初连农作物常见病虫害都难以准确判断。我通过带着他们实地观察、手把手传授辨别特征和防治方法,他们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这种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让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技巧得以高效传承,大大缩短了新人的成长周期。”
裘雪龙说,在传承经验的过程中,年轻人会结合自身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我的徒弟们就常常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而我们这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也能从他们身上获取新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传统技术,形成了良性互动,推动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初心如磐再启航
三十载基层岁月,裘雪龙始终坚信:“三农”工作需以坚守为基、创新为翼。
2025年,裘雪龙和他的团队制定了一系列重点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年落地项目30个以上,实质性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扎实做好各类乡村产业化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资金拨付等项目管理工作,全年完成农业龙头企业提升改造和贴息扶持30家以上,落地各类农业产业项目200个以上。立足富阳特色优势资源,精心谋划全区农业产业“一带二线四区”新格局,培育10亿元以上产业链1条,5亿元以上产业链2条;着力提高土特产产值,实现全区土特产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30亿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抓好经营主体培育。在品牌建设方面,将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在产业融合方面,将深度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裘雪龙想将三句话赠予青年“三农”工作者:坚守——耐得住田间的寂寞,守得住为民的初心;奉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户家;创新——用科技打破传统桎梏,以智慧点亮乡村未来。
记者手记
1994年的那个选择,让中专毕业的优等生裘雪龙扎根乡土,把论文写在富春江畔的田野间。那些让水稻种植效率提升40%的机械化技术、让果蔬增收千元的节水系统,正是源于这种“既要低头耕耘,更要抬头探路”的智慧。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规划编制者的宏观视野,到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新农机的细致耐心,裘雪龙始终在“顶天立地”中寻找平衡。
从首创化肥定额技术到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园,从13项实用新型专利到培育百万级村播达人,裘雪龙用科技之犁不断开垦农业发展的新边界。那些质疑声最终化作50万人次的游客量、1.2亿元的产业收益,印证着创新者的战略眼光。
裘雪龙独创的“田间课堂”里,既有辨别病虫害的实操教学,也有电商运营的数字思维。当看到“90后”徒弟用直播带货帮农户清空滞销葡萄,用大数据优化果园管理时,这位深耕半生的农技专家眼中有欣慰的泪光闪烁——他播撒的种子,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三十年风雨兼程,从青丝到白发,从传统耕作到数字农业,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那份“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初心。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坚守:既有脚踩大地的踏实,更有仰望星空的执着,在永不停歇的创新中,守护着田野里永不褪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