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7:达夫弄·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嘭哒”一声里的 那团软糯

  □ 陆春芬

  富阳新桐一带,有几个村过冬至和别的村不同,特别讲究吃麻糍。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在做准备了。三十多年前,虽说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咋样,但麻糍还是一般人家吃得起的。将贮存的糯谷去加工厂碾成白嘟嘟的糯米,炒好香喷喷的黑芝麻,备足甜甜的红糖或白糖……到了冬至或冬至前一天,村里几个放石臼的老厅就热闹起来了。互相约好的左邻右舍们开始动手,将石臼抬到厅堂中央,刷洗干净,柱子般的圆木锤也洗去尘垢,焕然一新。人们分工明确,妇女蒸糯米,男子打麻糍。当蒸熟的糯米从木蒸桶里倒进石臼时,珍珠般晶莹的糯米在古朴的石臼里冒着腾腾热气,散发出阵阵清香,吸引着男女老少前来围观。一人坐在石臼边,快速地用清水撸大锤头,防止木槌被糯米粘住难以捶打,同时不断翻卷米团,使团子受力均匀。这活看着轻松,却需手脚麻利,撸水、翻团得一气呵成,不然跟不上捶打的节奏,就乱了套了。再看打锤的,两脚前后斜叉开,站得稳如石塔,双手紧握锤柄,鼓足气,将木槌高高抡起,抡过头顶,然后借势用力往下砸。砸,很讲功夫,要砸得直、准、狠。直,指木槌下落要与石臼垂直;准,指锤头要砸在糯米团正中;狠,指砸下去要用狠劲。做足这些功夫,糯米团才能被捣烂如泥,变成又黏又韧的团子,麻糍才好吃。

  为了打好锤子,男子们也是铆足了劲。村里姑嫂爷们都看着呢,哪好意思当软脚蟹啊,那多没面子!力气足不足,大伙听声音就知道了。大木槌打在米团上,“噗”,这便是力道不够,锤头陷进米团,被粘住了,旁边嘴快的就要打趣了,有时难免说些带荤腥的话,开开玩笑,引得大伙一阵乐呵。“嘭哒”一声,那是锤头捣穿团子,砸到石臼底了,于是围观者一片倒吸气声或惊呼声,打者自然暗暗得意。不过,打米团真是个累人的活。力气再好的,打个二十来下也会气喘吁吁,身上汗涔涔的。旁边候着的人便及时替换上去,接着打。打麻糍得一鼓作气,趁热打,米凉了就打不成了。抡锤虽然累人,但能打出一身汗,让人全身舒爽通畅,因此,男子们也是能出力就出力,不会推却的。况且,这也是在大伙儿面前展现自己能耐的机会呢。

  等糯米团打得不见了米粒,看上去光滑细腻了,麻糍便成了。这时,得赶紧把团子抱到台板上。板上事先已垫了洗净的蛇皮袋之类,防止米团粘在台板上。早已等候的姑娘媳妇们立即上手,趁热将团子抻开,抻成一厘米左右厚的大圆饼。如果要现吃,就把饼切成菱形小块,蘸上准备好的碎芝麻糖,一口咬下去,那个温软柔韧,那个香甜滑腻,兴奋了味蕾,喧腾了肠胃,直似全身的细胞都在欢乐叫嚣……这时,一块两块是决计不够的,更不要说那些一早就围在石臼边上眼巴巴盯着的孩子们了。

  麻糍除了自己吃,还送人。有趁热切块送去亲友家的,也有第二天冷却了再切好送去的。冷却后的麻糍油煎或蒸吃都可以,虽不如现打时的口感香浓,风味也保存了十之八九。收到麻糍的亲友,嚼着那口香糯,在抚慰了味蕾的同时,心中的情谊也不知不觉厚上了几分。

  在杭州地区,好多地方都有吃麻糍的习俗,也不知这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南宋吴自牧在他的《梦粱录》里,写当时都城临安的美食,“又有粉食店,专卖……豆团、麻团、麻糍及四时糖食点心”,可见杭州麻糍在南宋就已盛行。现在名气大的要数建德的三都麻糍了,它已连续几年入选“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声名远扬。其做法有别于我们这带的实心麻糍。用糯米粉做成饼,里面裹上芝麻糖之类的甜馅,饼皮上再粘些熟豆粉,吃起来更香甜。裹馅的做法据说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为了爱护百姓,徐国国君之子徐宝衡战死于江中,百姓为纪念他做成馅糍,投江祭祀。这算起来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人们吃麻糍,似乎都有某种说法,地方不同,说法各异。像温州一带,有说是为纪念文天祥抗元的,也有说是纪念戚继光抗倭的,台州一带说是为犒劳辛苦一年的耕牛,多数地方还是为了祭祀祖先,寄寓生活的希望,就如我的家乡一般。有了这样那样的说法,在物质生活艰难的时候,人们也硬是让自己甜蜜一把,让平淡的生活总是充满期盼,不致那么黯淡无光。

  现在,麻糍已成为一种美食,并不限于过年过节才吃,品种也是五花八门。除了传统做法,现代麻糍做法太多了,什么芋泥麻糍、奶酪麻糍、水果麻糍,还有鸡蛋麻糍、油条麻糍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商家做不到的。记得去年秋天去满觉陇,竟似走进了一个麻糍的世界。路边小摊上十有八九摆着麻糍卖,各式各样的麻糍令人眼花缭乱,色彩多,口味多,制作精美。当然,最多的是桂花麻糍,桂花配麻糍,香上加香,绝配!更诱人的是,有些摊上特意标明,“手工麻糍”,让人看着就引发满满的记忆,非买上一盒尝尝不可。如果不是午饭吃太饱,实在塞不下这厚道的麻糍,我只得几次三番强忍着没买,也不会回来后懊悔了好多天。

  不过说实话,现在农村里也很少打手工麻糍了。不只因为手工费时费力,更因年轻人大多在外工作生活,很难凑出时间回家打麻糍。机器麻糍应运而生。我去看过,蒸好的糯米倒进机器,下端管子里就出来麻糍,又快又省力。细腻倒也细腻,就是少了点嚼劲。不知是为了这份口感,还是另有缘故,每年还是有村人不嫌麻烦,组织人手打麻糍。

  麻糍不仅美味,而且富含营养,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之功效,况且其质地绵黏却不粘牙,老少皆宜,无所禁忌。只是脾胃功能弱的,还是要克制一点,不宜多食。

  恩波夜语

  陆春芬,教师,写作以散文为主,偶有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春江两岸
   第05版:城事
   第06版:资讯
   第07版:达夫弄·专栏
   第08版:天下
常绿圆团
“嘭哒”一声里的 那团软糯
情深又能怎样
雨夜散步
富阳日报达夫弄·专栏07“嘭哒”一声里的 那团软糯 2025-03-04 2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