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7:达夫弄·醇文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造老台门

  □ 孙婕妤

  墨桐的初次造景是在富春江上。那一年的某天凌晨,他爬上精心挑选的江边乔木,将一片自制的秋千系在水面上。他站上去,试验秋千的牢固程度,微亮的天色抚摸他的倒影。他还在秋千上蹦了一下,他的模特,一位身穿汉服的姑娘为他的大胆惊呼,随即太阳从水下跃起。

  荡漾的金色浮光中,模特的白色裙摆随波摇曳,墨桐按下快门,定格他再造风景的第一个画面。

  对于人像摄影师而言,山和水连绵的线条需要发丝与裙裾的延伸。墨桐带着他的简易秋千,去往安顶山的柿子林,去往黄公望隐居地,去往野梅开放的无名山间,去往水汪汪的墨色潭边。

  他有两个女儿,两个天然的被拍摄者,她们被父亲打扮成淑女、书生或者初出茅庐的精怪,放在那一架秋千上,秋千长长的绳索牵扯无尽欢声,拨开草木的惆怅。

  忽然有一天,墨桐牵着两个女儿的手,长久地伫立在桐洲岛的一座老台门前。大女儿说,想把秋千挂在这个老房子里,这样,爸爸的镜头就不会被雨打湿,她们也不用跑着躲雨。

  一步之遥,另一间老台门坍塌成废墟,人们把废墟围起来,以示哀悼。站着的老台门不声不响,它的门上挂着重重的锁,周身有无形的“围”。

  再造一座老台门。墨桐这样想着。不久后,他租下了女儿用小手拍过外墙的老房子,将那架秋千挂在了厅堂的右侧。他打电话给我,问我愿不愿意去试拍一下他造的新景,他买了很多绣球花布置这座久无人居的房子,想给它增添一点人气。我总以为没有哪位人像摄影师敢挑战如此繁复的布景,出于好奇,我欣然答应。

  一座人工置景的老房子,我对它心怀忧虑。我见过无数风霜中静默的老台门,它们身负无形的重量,垒砌它们的不是石头和梁木,而是时序交叠的日光与月光。人不应该轻易踏进去,人声是一种破坏,被折碎的安静压下檐角上翘的弧度,月光不会停留。但我看过太多墨桐拍摄的作品,他对于山野的微小改造,轻柔、舒适,仿佛他安置的秋千、独轮车、伞下的木桌木椅本该长于自然。或许,他早就悟出了与孤独房子相处的道。

  去往桐洲岛那天,小雨,老台门湿漉漉的。我一眼就看见厅堂的秋千,系着它的绳索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长,木板和麻绳筐住的平面像一帘空荡荡的画卷。墨桐的两个女儿从楼上跑下来,喊我,声音脆亮。摄影不记录声音,老台门却捕捉音乐的回响,二楼窗台的风铃旋三个圈作辅音,配合木梯的吟咏,合声下坠。她们不从秋千旁过,她们跑过侧房的一张躺椅、两三茶具,扑进我的怀里。我侧头去看那画卷,仿佛见卷面轻颤,回应人烟。

  正厅的八仙桌收自别的老台门,供案上的瓷瓶插了一支窈窕的柳。绣球花,零零散散地安顿在堂屋的角落。四四方方的天井中央放了一口缸,里面,漂浮着三三两两的花瓣。托花的水,是富春江的水。某个角度,它也倒映秋千。

  还有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隔壁瓦砾的幽幽目光。它怨摄影师不早点来,未倒坍的它有垒巢的燕子、明媚的红灯,它也想因细微的修饰重整旧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城事
   第04版:春江两岸
   第05版:城事
   第06版:资讯
   第07版:达夫弄·醇文学
   第08版:天下
再造老台门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菊瓣纹花口瓷盏
花坞南路
我心归处是吾乡
健康平安
富阳日报达夫弄·醇文学07再造老台门 2025-01-16 2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