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地郎
如果富阳城区路街组成内廷外朝,桂花路高居皇位,富春街、龙浦街两位王爷当仁不让,桂花西路延续二皇帝,西堤路比较辛苦,担任老牌南北节度使,达夫路是大公主,苋浦路、江滨西大道担任水利佥事、河道总督,恩波大道是大良造,金桥南北路堪称大太子,金浦路和金苑路一门心思做好太子洗马。体育馆路是太仆寺马厂协领,公望街是光禄寺卿,文居街后来居上当了大长秋,文豪路、文采路是优秀的殿阁大学士,鹿山大道担当太仆寺马厂协领。
花坞南路曾经是骄傲的二公主,身材玲珑,衣着光鲜。
从桂花路转过来,第一家店就是“非我花店”。花是浪漫的代名词,这家花店从我有印象起就存在了。老板娘似乎也没换过,我见她,有时在店内花丛中,有时在门口阳光下。可惜我从来没去买过花,在本人未支持过一分钱的情况下,花店能开得这么长久,与花坞南路的气质是分不开的。
花坞南路的气质是一件件时装酝酿出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短短两百多米的路上,梧桐树下隐藏着一家又一家富阳最时尚的服饰店,据说还是外贸服饰。我不懂,外贸的,为啥就一定比“内贸”的高级,不过“贵”是硬道理。当时我们两夫妻都在花坞南路附近上班,把自己搞得一天到晚忙得没空,始终保持零的逛时装店记录。至今不敢问妻子,一件“外贸”都没上过身,遗憾吗?
富阳广播电视台和富阳日报社曾驻扎花坞南路4号,这是两个神奇的单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通国际国内大事下晓平头百姓苦乐,我去那参加过几次普通话比赛,也与编辑老师讨论过稿子,每当走过狭窄逼仄的通道,总感觉里面是一个无限大的世界。
记得附近开有一家浴室,名字完全忘了,我们带了孩子去亲子浴室洗澡,经历了我们家庭最为奢侈的一次消费。善于打算的妻子,为了节约家庭用水,趁孩子浴后熟睡,把换下的衣服统统洗干净带回家。奇怪的是,此后我一直没有再去公共浴室洗过澡。前几天路过花坞南路,惊奇地发现,浴室在老地方居然还顽强地活着,只不过门头上方写着“浴室足浴饭店”,为人民服务的功能大大丰富了。
二公主从闺阁出来,越来越像民间二婶二姨。
全区最有钱的单位坐落于花坞南路与富春街的交叉口,公告栏贴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隔富春街与孕育明天希望的实验小学相对,富春街在这里变得异常狭小,学生、家长、路人、汽车,常常让这里拥挤不堪,像是被卡住了咽喉。
有家小店门口,似乎永远摆着一副象棋。通常总能看到有人对弈,围着一圈全神贯注的观众,丝毫不理会擦屁股疾驰的汽车。围观者比棋手更着急,关键之际,几只手不约而同伸向某颗棋子:“将!”——啊?将不死!
我始终认为花坞南路菜场是全区最精致的菜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环境干净,摆放有序,蔬菜叶像郭富城的头发,理得一丝不苟。如果说其他一些菜场的菜是沾着泥土上下乱蓬蓬的大叔,花坞南路菜场的菜则是刚洗了澡换了新衣服清清爽爽的小姑娘。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去那里买菜,一块豆腐一把青菜,或者半只烤鸡几块排骨。
不知什么时候,菜场附近的店铺改头换面,变成了菜铺肉铺和水果摊,并且很快蔓延开来,几乎统治了整条花坞南路。烟火气成了花坞南路最大的特色,尤其每天早上人声鼎沸,造就了城区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
祖名豆腐、长记生鲜、小丹水产铺、小方肉铺、子业蔬菜店、精品生鲜超市、山东炒货店,一家挨着一家。猪哥土特产,不知道卖的货物是猪哥,还是店主自称猪哥?牛鲜圣、许鲜团,都在“鲜”字上做文章,牛肉、副食品玩起谐音梗丝毫不逊于网络人。
高粱土烧酒、沙县小吃、衢州烧饼专卖为花坞南路增添四方美味。很好奇孙二娘包子铺的生意如何,读《水浒传》,“母夜叉”孙二娘可是与丈夫张青在孟州大树十字坡下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当然这一家绝对是做正经生意的。
我喜欢漫步花坞南路,有时早上,有时中午。谁让我是俗人呢,俗人总愿意走在世俗化的路上。窄窄长长的天空下,阳光不强不弱,人流不拥不挤,闻得到城市的味道,感觉得出城市的脉搏,这正是城市街道该有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