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巧芬(乡村中学语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有经验的吃客说,瓦罐鸡很讲究食材,最好选家养土鸡中的母鸡,肥嫩。整理好的鸡块,大小均匀,入开水锅中氽一下,再一一放进瓦罐,鸡头、翅腿、鸡爪则摆在上面,盖上一层生姜,放入适量黄酒,加入清水至瓦罐的4/5满,特别考究的大厨还会放上一把绿葱作点缀。一切就绪后,旺火煮沸,小火煨炖,约两个半小时。
注意哦,盐最好在后期放,放早了蛋白质会提前凝固锁住鸡肉原味,导致鸡汤不那么鲜。看时间差不多了,开锅——就像揭开了乡村岁月的封条,浓醇香醺扑面而来。尝一块,肉质鲜嫩酥而不烂;喝一口,汤汁金黄黏而不腻。
那时,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我们就去同村的外婆家拜年。外婆七十多岁,个子娇小,满头银发,操持家务动作依然麻利。知道我们要来,早早备好各式水果、糕点,焐好茶叶蛋,给我们当小点心。临近午饭时分,我看系着围裙的外婆好像也没啥特别的忙碌,只是灶膛细细红火,旧麦草扇轻摇几下,锅里蒸了几个熟菜,煤气灶上炒了几个绿色蔬菜,就招呼我们准备开饭。
只听得木门枢“吱——嘎”一声,不知什么时候出去的外公,正端着一个大瓦罐从后门进来,连胡须都笑呵呵的。“来来来,上鸡肉啰!”原来,后面老屋的那个大锅中,外公全程把关,一道硬菜瓦罐鸡早已焖了几小时。外公打开瓦罐盖,我们兴奋地站起,探头的探头,举筷的举筷,只见里面汤汁还在噗噗沸腾,肉香氤氲,飘满整个客厅。外婆爱怜地看着我们,一个劲让我们多吃点。我迫不及待夹起一块鸡翅,不小心烫了嘴。外婆又忍不住提醒:“慢点食!慢点食!别烫着!”以至于到现在,每逢家庭聚餐有鸡肉,家人们还会朝我抛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蹦出一句“心急吃不了热鸡肉”。看我们吃得欢,外婆自己不吃,又给我们每人舀上一小碗鸡汤,让我们趁温热喝。金黄色的鸡汤浸洇五脏六腑,漫润到发梢指端,仿佛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接收到营养指令而元气满满。网络红词“心灵鸡汤”最早的本意,莫非就是这样?
虽说有“食不语”的餐桌礼仪,我们还是边吃边点评。外婆家的瓦罐鸡,肉质紧致而有韧性,味道醇鲜,香气浓。外婆解释说,鸡是邻居家买来的,是吃昆虫、野草、杂粮长成的正宗土鸡。确实,要烹出一道上名堂的品质佳肴,食材这一关很要紧;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最感兴趣的还是瓦罐鸡的独特烹饪方式。
午饭后,我们来到老屋土灶旁,看外公给我们现场演示:炖瓦罐鸡要配两口大锅,捡三片小碎瓦,呈“品”字形布在锅底,以免瓦罐直接接触铁锅受热爆裂(锅里是不放一滴水的),然后将瓦罐稳稳隔空放在三足鼎立的瓦片上,再将另一只铁锅倒扣上在上面,相当于有三重防护把鸡肉密闭起来,不让鸡肉营养顺着香味“逃逸”而出。接着,就用大火中火小火,武火文火,不同火候切换着炖两个半小时左右,全靠灶上铁锅热量全面均匀,而且恰到好处,熬煮出独有的鸡肉香气。
这种隔空干锅炮制美食的烧法,在东阳老家有着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当地老百姓都公认东阳瓦罐鸡有十全大补之功效,它也曾荣获“中国营养金牌健康菜”第三名,可见它在餐饮界也有不容小觑的魅力。怪不得,随意走在东阳城乡哪个集镇,瓦罐鸡的招牌也随处可见,几乎是各家菜馆的必备菜品,也是评价菜馆档次的重要考量依据。
我们回东阳老家,婆婆也常常烧给我们吃。婆婆补充说,东阳人家家户户都会烧瓦罐鸡,她的手艺也是外公外婆口口相传学会的。这种鸡,最好用真正泥土烧成的瓦罐,不过现在已经很难买到正宗的瓦罐了。难怪,我吃外面饭店里的瓦罐鸡,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味道。
前几天,我在杭州西湖边玩,路过一条马路,无意中抬头看到有一家东阳小馆,门面上赫然挂着东阳瓦罐鸡的招牌。打开大众点评看看,这家的瓦罐鸡,居然荣登浙菜好评榜第四名。看来,那上面“用心传承”“隔火慢炖”的广告语不是虚假噱头,食客能品尝到正宗的口感。心想啥时候要约几个朋友进去品尝一下这家乡美食。
上星期周末,自己在家用电高压锅压了半只鸡,半小时即速成。快捷是快捷,但味道到底和慢炖的不可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