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康亮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古往今来,富春山水是无数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它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近日,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杭州山水地理研学指导教程》,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地理研学,让大家对富春山水“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探富春山水中的地理“密码”。
藏在山水中的地理“密码”
“富春山水闻名遐迩,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自然风光,殊不知富春山水具有不可多得的研学价值。”参与《杭州山水地理研学指导教程》撰写的富阳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张建龙自豪地说,能和西湖山水并列作为浙江地理研学指导教程的开篇,足以说明富春山水的地理价值和研学意义。
因为大学学习的是地理专业,酷爱户外运动的张建龙每次外出的时候总会带上一把地质锤,看到特别的岩石和地质现象,他都会抑制不住好奇心,上前敲敲打打,剥离表面的风化层,仔细观察,了解岩石岩性,分析地质成因。
“都说富阳‘八山半水分半田’,山地占了绝大部分,但实际上能看到的地理地貌特别丰富。”张建龙介绍,富春江北为天目山余脉,山势较低缓,多石灰岩出露,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流水溶蚀和冲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石芽嶙峋,地下洞穴横生,泉水清澈。富春江南为龙门山脉,山势高峻,主要由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构成,山体岩石坚硬,地形峻峭。
“富阳地貌类型丰富,岩石品种多,褶皱、断层节理等现象也不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材。”张建龙介绍,曾有湖源新二村村民联系自己,说在湖源钟塔山一带发现了“恐龙蛋”,但根据他对当地地质的了解,觉得不太可能。于是他专门去现场考察,最后证实是球泡流纹岩,是不多见的火山遗迹。他说,看起来像“恐龙蛋”的球泡状构造,其实是熔岩中的气体在流动过程中没能溢出,被包裹在冷却后的岩石之中形成的空腔。此外,在湖源石龙村汤家自然村,张建龙还发现了一组特别的节理石柱剖面。“与常见的原生柱状节理有所不同,汤家柱状节理呈近水平横卧状,很少见,”张建龙说,平时见到的柱状节理绝大多数是与地面垂直或倾斜的,仅在洞头大鹿岛有部分横卧,“这些都是富阳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像走红‘小红书’的神仙山上仙人洞,也是一本喀斯特地貌教科书,洞口其实是一处天坑,”张建龙说,前往仙人洞的路上还会穿过山坡顶上的一处喀斯特石林,那里的石芽上残留着多种化石碎片,“比较常见的是珊瑚颈,幸运的话可以找到相对完整的生物化石。”
泥沙沉积形成了富春江上的诸多沙洲;流水侵蚀形成了七拐八弯的壶源溪;地下水溶蚀形成了奇幻的碧云洞;特定地质条件引起的虹吸现象造就了神奇的“枫林咽泉”……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富春大地、看遍富春山水后,张建龙对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沉的热爱。
以地理研学推荐富春山水
近年来,“假期研学旅行”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研学旅行成为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但实际成效并不好,很多时候会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张建龙说,作为银湖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一名地理研究爱好者、一名资深户外运动“老炮”,他希望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富阳设计一条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经典地理研学线路,解析藏在富春山水自然现象里的“所以然”,让更多孩子能学会地理野外实习手段和方法,进行独立观察和学习。
在富阳研学线路选择上,张建龙挑选了壶源溪、东梓关、桐洲岛、龙门瀑布、龙门古镇、碧云洞等近年来富阳出圈走红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并结合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社会、地质地貌、水文特征等,让大家对富阳有深一度的了解。“通过对富春江沿岸滩地、江心洲等的考察,可以了解江河泥沙搬运和沉积的规律;通过观察龙门瀑布,可以了解岩石岩性和构造在溯源侵蚀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神仙山、碧云洞、枫林咽泉的考察,可以认识喀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张建龙说,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只有将课本知识与地理现象紧密结合,才能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元书纸非遗基地进行考察,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对产业的影响;通过对东梓关等富春古埠兴衰进行考察,了解集镇兴衰与江河水运兴衰之间的关联性。”张建龙表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地理是一门充满“人文性”的学科,他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激发大家对家乡、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条线路也推荐区外同学来开展研学考察。”张建龙说,他已带领好几拨杭州师范大学师生考察体验过。“不只是‘走马观花式’观光,更是探究富春山水的奥秘,带他们触摸这片土地的温度。”张建龙希望借《杭州山水地理研学指导教程》这本书的出版,通过地理研学这个全新的角度,推荐富春山水,带领更多人走进富春山居,深度了解富春大地上蕴含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