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杜伊婧 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屠丽敏
近日,来自万市的“95后”小伙陈旭杰,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272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采集,成为富阳区第51位、第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一位素未谋面的患者送去珍贵的生命希望。
种下的“公益”种子发芽了
陈旭杰是春建乡平安法治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多年来始终坚持投身公益。自2019年首次参与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后,他便主动延续这份善举,累计献血量已达3700毫升。“家人常鼓励我多做好事,这也一直影响着我。”陈旭杰说,他始终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加入中华骨髓库是2023年8月的事。他回忆,那次也是在单位集体献血活动中,听到志愿者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内容,便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当时没多想,就觉得把血样存进去,说不定能帮到别人。”他坦言。
直到两年后,种下的“公益”种子发芽了。今年8月,陈旭杰接到区红十字会电话,告知其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配型概率特别低,一开始我都不敢信,反复跟工作人员确认了好几次。”确认消息无误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
起初,家人因担心捐献影响他的身体健康而心存顾虑。为打消家人担忧,陈旭杰主动查阅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医疗知识,耐心解释现代捐献采用外周血采集,并非传统认知中痛苦的骨髓穿刺,对身体影响极小。最终,他解开了家人对捐献的“误会”。
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消除大众误解
为了成功捐献,陈旭杰提前4天入院,抽血检查、注射动员剂,直至9月1日采集当天。
他说:“我对动员剂反应比较明显,那段时间浑身酸痛、头晕乏力。”捐献过程近7小时,其间父母全程陪伴,给予他温暖支持。更令人感动的是,77岁的奶奶更是清晨5点半就从富阳出发赶往医院,见到他后悬着的心才放下。在病房里,奶奶不停向医生询问他捐献后的饮食注意事项,满眼都是疼爱,还笑着说:“我们全家都支持他,他做的是好事,我们都为他骄傲。”
陈旭杰的善举也得到工作单位春建乡政府的大力支持。捐献当天,单位领导专程到医院看望他,表示单位鼓励这类公益行为,已安排好工作交接,让他能安心调理身体。
此次捐献中,陈旭杰收到了受赠患者的感谢信。信中写道:“虽从未相见,您却给了我最珍贵的礼物——生命的希望,谢谢您!”
读完信,陈旭杰说:“除了直系亲属,能在茫茫人海中配型成功,对我来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拯救了一条生命。真心祝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想要的生活。”这场跨越陌生的捐献,让两人在命运中交汇,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陈旭杰还说,目前仍有不少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停留在“骨髓穿刺”的传统印象中,甚至因此放弃捐献。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现代捐献技术的安全与简便,消除大众误解,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患者带去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