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臧一平 吴璇)承载着人民的嘱托与期望,满怀着依法履职的热忱,杭州市两会上,来自富阳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精准聚焦热点话题,提出兼具深度与可行性的真知灼见,为深化“八八战略”杭州实践、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富阳智慧。
市人大代表李楠:多维施策,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作为一名来自媒体领域的工作者,市人大代表李楠关注到,近年来,杭州市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数字化转型等诸多方面成绩斐然,但不少老年人却因生理机能衰退、数字产品适老化不足等原因遭遇“数智困境”。因此,今年她提出《关于助力杭州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建议》,从培训、服务、文化、机制四方面构建适老解决方案。
关于数字技能培训层面,李楠建议以社区为枢纽,联动专业机构、志愿者和科技企业打造“15分钟培训圈”。课程设计兼顾基础与进阶需求:对零基础老人,通过“形象比喻+慢节奏演示”教授开关机、扫码支付等基础操作;对有经验者,开设手机摄影、短视频制作等提升课程。同时盘活社区活动中心等资源,设置弹性课时,助力老年人熟练掌握生活中数智应用的高频场景。
关于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一方面需要“做减法”——精简操作流程、去除冗余广告;另一方面需要“做加法”——强化信息拦截,守护资金安全。在一些关键领域建议开启适老窗口,例如交通领域保留人工售票窗口,加大语音播报频次,在枢纽站点设立志愿服务站;在医疗机构预留现场号源,设立老年专属窗口,志愿者全程协助智能设备操作等,并开展数字医疗培训,让科技服务更有温度。
为营造家庭与社会协同的适老氛围,李楠提出设立“数字孝亲家庭”评选机制,以智能设备补贴和荣誉表彰激发家庭反哺活力。引导企业研发老年定制智能手机、健康手环等产品,通过社区体验活动增强接受度;举办老年短视频大赛、数字摄影展等文化活动,在社区设立数字体验区,助力老年人展现数字生活风采。
关于监测评估机制,李楠建议构建涵盖设备持有率、技能熟练度等维度的指标体系,定期“把脉”数字鸿沟现状。评估结果纳入政府考核,通过表彰先进、督促整改,确保助老举措精准落地。
“数字技术应是连接时代的桥,而非阻碍。”李楠表示,期待通过社会共治的合力,让杭州的老年群体在数字浪潮中从容漫步,让城市的每一缕数字化阳光,都能温暖银发老人的幸福晚年,共同绘就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美丽画卷。
市人大代表张立春:明确社保补缴追溯年限,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深耕审计行业20年并连任两届市人大代表的张立春,带领团队曾获“全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针对企业社保补缴难题,今年她提出《关于明确社保补缴追溯年限,营造更加良好营商环境的建议》,为平衡劳动者权益与企业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张立春认为,现行《社会保险法》等法规明确企业缴费义务,但未设定补缴追溯期限。随着法治完善与员工维权意识提升,中小微企业面临频繁补缴诉求。历史上,多数企业因经营压力按最低基数(社平工资60%)缴费,若无限追溯,传统老字号等企业因老员工多、工龄长,可能背负巨额资金压力,引发劳资纠纷,影响经营。如部分企业因多年前缴费基数争议,陷入管理成本激增、资金链紧张的困境。
张立春建议,设定三年社保补缴追溯年限。若员工首次签订三年劳动合同且未在合同期内对缴费基数提出异议,视为默认企业缴费方式,体现契约精神。三年期限既给予劳动者合理维权期,又避免长周期追溯冲击企业经营,解决了中小微企业后顾之忧,还能引导监管聚焦当下合规性,让企业专注经营。
她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认同“按时足额缴费”,但希望明确规则降低风险。张立春呼吁多方协同:企业强化合规,将缴费基数约定纳入劳动合同,从源头减少争议;监管部门在设定追溯年限的同时,加强日常征缴指导与政策解读;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及时表达诉求,避免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