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露婷 (手工爱好者,小小岛岛主)
周六午饭后,婆婆问我:“下午你有空吗?你的厚衣服该收进去了哦!”“啊,下周不是还会降温吗?”“就算降,羽绒衣和长大衣恐怕是穿不到了。”
整理换季的衣帽间,几乎是每一个女人的噩梦。好在这个“梦”是能解决的,一年最多两三回。何况我还有个非常擅长收纳的婆婆帮忙。
于是约好,让我先喝会儿茶续命,她去午睡。到三点半再开始“衣帽间噩梦”的战斗。
原本只计划把最厚的那部分冬装收起来,没想到为了腾挪出整理箱来放它们,把大部分春夏的衣服都揪出来让位了。在二十几度的天气,手会告诉大脑:摸到的秋冬装全部都太厚,全都该收进去。
晚饭前,我们按照材质和款式分类:羽绒衣一箱、羊绒衫一箱、棉袄一箱、裤子一箱、厚裙子两箱……晚饭后继续,在衣帽间挂刚揪出来的衣服,挂到直打哈欠。
婆婆简直可以去参加吐槽大会,尤其她用重庆话说起来,特别有意思:
“我其实一直想问,你这两条裙子,到底有啥子区别?”
“哎呀呀!裙子千千万,裤子千千万!”
“你看,这几件,吊牌儿都没摘掉!”
我嘻嘻嘻地应着,表示虚心接受,争取少买。比起每周都在买衣服的阶段,现在真的算是买得很少。也不是克制,就是过了什么都想买的年纪,不那么容易心动了。“关键是你再买,也放不下了,大小姐。”婆婆在边上补充。
这些年经历几趟搬家,断舍离过很多次。前些年的衣服大部分在娘家衣柜里。像青春的记忆,明知道曾经存在,想起来有点模糊,不舍得全部清理了,也不想再去翻出来穿。
收纳的时候,不只是收纳空间,也是整理生活的秩序。
手边这几百件春夏的衣物挂出来,最常穿的竟不到三分之一。有些衣服买的时候就不算非常喜欢,带回来没穿过一回。可能当时折扣划算;可能网购没猜对版型又懒得退;可能只是喜欢它的面料,长度和款式并不适合;还有一些暗色的衣服,搭配起来看着很酷,穿起来好似被乌云笼罩;又或者当时想改变一下风格,以为只要买了那件不像是我的衣服的新衣服,我就会变得不一样。
其实我超固执,喜欢的东西刻在骨子里。喜欢天然材质的面料,喜欢亲肤的棉和垂坠的亚麻,也不介意亚麻容易皱;喜欢温暖的羊毛羊绒,当然也不会怪它们容易起球。喜欢穿宽松自在的衣服,朋友说我一年要穿三百天袍子,我说三百天怎么够呢?
明知道自己的偏爱非常固定,喜欢的就是那几款,再买也是相似的衣服。可是在重要约会前,永远觉得少一件衣服。而那些挂着并不穿却不想舍掉的,或许是昂贵的限定款,或许是曾经陪同去过很喜欢的地方,或者穿着它见过很重要的人。总结一下就是——爱过。
如今流行极简,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盲目的购买,会变成负能量的堆积。可又忍不住想,花点钱,买几件新衣服,就能带来简单的快乐,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至少还会心动会冲动,至少还会在季节更迭的时候,也想更新自己的心思。也是在一次次被物质打动的瞬间,我们共同完成了世界的经济循环。
人生不就是一次次的遇见、心动或者不动,然后享受、整理、放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