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7:达夫弄·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鱼
  □ 夏良坤(专栏写手、富春江每日一游观察员)

  小时候过年,正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尽管生活艰苦,但年夜饭或过年请客的菜肴,家家户户都还是会尽量准备得丰盛些,农家都盼着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鱼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家每年都会有一盆烧好的潮鱼,这盆鱼被称为“碗头鱼”,作为第一个菜端上桌。正月里拜年的客人只能看不能吃,因此又被形象地叫做“看鱼”。

  记得小时候,家里买回一条一斤左右的潮鱼,这潮鱼算是优质鱼类,比鲢鳙、包头鱼略贵一点,但也不到猪肉价的一半,母亲就把潮鱼蒸熟,先用来祭祖,然后作为一家人餐桌上的“看鱼”。我们兄妹几个馋得直流口水,却只能遵守着约定俗成的家规,不敢动一筷子。有一次,我悄悄地将鱼夹了一小块,母亲发现后就把整条鱼翻了个身,然后早早把这盆鱼藏进碗橱里。

  那一年正月初十前,家里来了好几拨拜年的客人,宴请了好几桌亲戚朋友。那盆鱼每次都被加热好端上桌,奇怪的是,谁都没有动一筷子。民间有句俚语:“拜年拜到初十头,只剩一根猪舌头;拜年拜到正月半,只剩一个肉铜盆。” 即便拜年已到尾声,大人们也知道这鱼不能吃,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

  到了元宵节,母亲把鱼重新煮了一下,端上桌告诉我们:“这鱼今天能吃了。” 我们像是弥补年夜饭没能吃上鱼的遗憾,几乎同时把筷子伸向了那盆鱼。然而,鱼肉已经变粉了,干瘪了,没有一点新鲜鱼的味道。

  新鲜的鱼成了“看鱼”并不奇怪,而隔壁村子有一门望族,他们整个台门屋里的人家过年,摆在餐桌上的鱼竟是条木头鱼。据说从前台门里的一位老祖宗,在吃年夜饭时被鱼骨头卡住致死了,从此年夜饭吃鱼成了忌讳,再不见真鱼。为了体现“年年有余”,不得已就用木头雕刻成鱼的模样,放在菜盆子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看鱼”。

  关于“看鱼”的由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好些地方均有类似的情况。询问很多农村老人,他们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祖上传下来的。我认为这“看鱼”至少有一个共同点:过去老百姓日子穷,为了让餐桌上的菜肴荤素搭配,用看鱼来凑数、装门面,讨个“年年有余”的口彩。作为靠近富春江一带家庭的“看鱼”,基本以潮鱼为主,因为它分量在一斤左右,适合盛一盆,而且耐蒸不变形。

  如今,时代变迁,过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家不再自己烧年夜饭,而是选择去酒店消费,对吃不了的大鱼大肉也不再珍惜。“看鱼”的现象渐渐消失,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政
   第04版:时政
   第05版:城事
   第06版:资讯
   第07版:达夫弄·专栏
   第08版:天下
看鱼
新登麻酥糖
听你说
跑步去看朋友的花草
富阳日报达夫弄·专栏07看鱼 2025-01-20 2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