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骆晓飞)近日,《田鱼谣“稻鱼共生”文化彩绘文献展》在黄公望隐居地·王少求美术馆正式开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这场以“稻鱼共生”为核心的文化展,不仅集中呈现了画家王少求的艺术创作,更让源自浙江青田小舟山的世界农业遗产文化,以鲜活的艺术形式走进公众视野。
步入展厅,19幅《田鱼谣》彩绘手稿率先吸引目光,鲜亮的色彩、明快的笔触间满是以鱼为主题的乡村生活的烟火气;展台里陈列的民谣绘本《田鱼谣》格外醒目,这本书由王少求2016年深入小舟山采风创作,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著名画家吴山明亲自作序。此外,各类稻田养鱼科研书籍、全国多地的田鱼工艺品及文化衍生品同步展出,全方位勾勒出“稻鱼文化”的丰富脉络。而展厅外院落一角的小水池里,灵动的田鱼在水中游弋,这些来自青田小舟山的金黄色田鱼,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稻鱼共生”的生态之美。
这场展览的背后,是王少求夫妇践行“美丽中国艺术战略”的多年深耕。早在2014年,他们便助力浙江浦江前吴乡罗源村打造“中国第一个七彩乡村”,让原本边缘化的古村落变身旅游热地;2016年,王少求将目光投向家乡青田,为小舟山创作“稻鱼共生”文化彩绘;2017年又参与温州苍南中墩村“中国最美渔村”及周边海岸规划。“这些古村落曾被发展潮流边缘化,艺术能为它们打开新的可能。”吴山明在序言中这般感慨,他与青田渊源颇深——幼年随父在青田生活,妻子亦是青田人,这份情愫让他格外认可王少求的创作,“《田鱼谣》是这个时代留给未来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小舟山的“稻鱼共生”文化,是展览的灵魂所在。这里的稻田养鱼早在1985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农业遗产”,而王少求的创作,让这份遗产有了更生动的表达。走进小舟山村口,一幢房子外墙上的《鱼之恋》墙画堪称经典——两条相吻的鱼跃然墙上,搭配着朗朗上口的歌谣:“清清的水,蓝蓝的天,稻花迷,心花放。鱼儿鱼儿想一想:世界这么大,出去看一看。去大洲,闯大洋,不如回到小舟山……”这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村民乡愁与自信的寄托。
“创作时,我先在1米长的画板上定稿,学生们再依稿绘上墙。”王少求回忆,为了让作品贴合当地文化,她走村串户收集田鱼民谣,还反复咨询村民、乡村小学师生订正细节。最终,18幅墙画与18首歌谣共同汇成《田鱼谣》,“既有泥土香,又有珠联璧合的美”。如今,小舟山宣传片的开场配音,正是当地小学生朗读的“田鱼谣”,清脆的声音里满是乡村的幸福感。
“回报家乡是我应尽的义务。”年届七旬的王少求,艺术之路从未设限——从宋人团扇花鸟转向大写意,近二十年尝试丙烯绘画、公共艺术,甚至以63岁高龄来富阳苦练一年,考取无动力滑翔证书,只为从高空视角探索艺术表达。此次展览中,她的作品也收获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爱,一位“00后”留学生说:“王老师的作品不像一般的抽象画,她用最简单的方式触达心灵,且意趣盎然,透着童真,老少皆宜。”
若想亲身感受“稻鱼共生”的文化魅力,可拨打展览预约电话13486398772(王婷),在11月30日前走进黄公望隐居地·王少求美术馆,于彩绘与歌谣间,读懂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