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远 通讯员 周诗楠 杨绎韧
日前,新登镇湘溪村的俞涛正在家中收拾行李,手机突然响起一阵银行短信提示音。他拿起手机一看,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您尾号7475账户入账10000元,附言:大立乐平慈善共富基金助学款。”此时,母亲刘秋花正坐在小板凳上,手指翻飞着做手工活。俞涛轻轻走到母亲身边,将手机屏幕缓缓凑到她眼前,声音带着一丝难掩的激动:“妈,您看,助学款到了!”
片刻沉默后,母子俩的视线落在了桌角那封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眼眶不约而同地红了。
以“弱有众扶、老有康养、病有良医、少有善护”为经纬的新登镇社会事务办精心编织的民生保障网中,这样的温暖时刻并非个例,无数个像俞涛这样的家庭,正被一张张爱心之网稳稳托住,在共富路上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希望与力量。
慈善基金:让善意精准抵达最需要的地方
“这笔钱不是简单的资助,是给孩子的精神支撑。”杭州大立过滤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泓手里拿着11份助学金申请材料说。今年8月,由该企业发起的大立乐平慈善共富基金完成首批发放,9万元助学金精准送到大学、高中、初中各阶段的困难学子手中,俞涛正是其中之一。
在俞涛家,墙上贴满的奖状与斑驳的墙面形成鲜明对比。“我腰椎不好做不了重活,全靠政府给的低保金和接点手工活过日子。”刘秋花摩挲着儿子的浙大录取通知书,声音里藏着不易,“考前三个月,他总说‘妈,我要是真考上了大学咋办’,现在有了这笔钱,他终于能松口气了”。
这份精准,源于一套环环相扣的筛选机制。新登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黄洪良翻开《基金管理办法》,指着其中的条款解释:“从镇政府排摸、村社推荐,到慈善分会审核、管委会终审,每一步都要有记录,入户调查时还要核对户口本、低保证明和学业成绩单,确保不遗漏一个困难学生,也不错花一分钱。”据统计,基金严格按教育阶段分档,初中生每年6000元、高中生8000元、大学生及以上10000元,且资助将持续至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形成“教育全周期”帮扶链条。
而在医疗健康领域,另一项慈善创新同样温暖人心。杭州富阳汪木英中医骨伤医院设立的“健康守护慈善共富基金”,为党建联建村的老年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发放“健康就诊卡”,5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补助可直接抵扣就医自费部分。“设立健康守护慈善共富基金,是医院践行公益理念的重要举措。”基金管委会副主任汪雪生拿出基金使用记录,“基金已运行半年,致力于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健康指导,为弱势群体撑起健康保护伞”。
康养服务:让银发岁月有滋有味有尊严
“小张,今天的红烧肉炖得烂,我要多盛点。”上午11点,新登镇庄泽社区老年食堂里人声鼎沸,83岁的汪加培端着餐盘找座位,餐盘里三菜一汤热气腾腾。这个2024年9月投用的食堂,如今日均接待20多位老人,连同全镇33个老年食堂和助餐点,一年下来累计助餐超19万人次。
2025年,新登镇的养老服务再升级。上旺、长垄等7个村的老年食堂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仙里、湘溪两个助餐点的提升改造也进入收尾阶段,预计10月就能完工。“不只是加张桌子、多把椅子,我们要让老人吃得健康、吃得开心。”新登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孙佳晶介绍,改造后的助餐点增设了“营养咨询台”,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老人推出定制套餐,针对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调整用餐。
对于失能和认知障碍老人,专业照护同样不缺位。在元墅湘溪颐养中心,31张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温馨舒适,护理人员正用“记忆疗法”帮老人回忆往事。“我母亲入住半年,现在能叫出我的名字了。”家属周大姐拿出手机里的视频,画面里老人正跟着护理员做手指操,“以前在家她总发脾气,现在每天有说有笑,这都是专业照护的功劳”。
而新登镇福利中心的83位特困老人,更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来自新登及周边乡镇的他们,在这里享受着24小时照料服务。2024年9月,26名原敬老院的老人顺利搬迁至此,68岁的李阿公说:“房间有热水,冬天不冷,还有医生定期来检查,比在家里强多了。”
就业保障:让奋斗之路有方向有支撑
“没想到50岁还能学新技能,现在我也是‘专业人士’了!”在新登镇技能培训站点,刚拿到养老护理员证书的陈阿姨难掩激动。这个今年刚成立的培训点,已开展家政服务、种养技术等培训12期,300多名像陈阿姨这样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其中大部分人通过春季招聘会找到了工作。
招聘会现场的热闹场景仍历历在目。1000多个岗位一字排开,3000余名求职者穿梭其间,咨询声、交流声此起彼伏。“我们提前摸查了企业和求职者需求,搞‘精准匹配’。”孙佳晶拿出统计数据,“制造业岗位多招年轻人,家政、养老岗位侧重中年群体,最终5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为了让劳动者“劳有所得”,社会事务办在根治欠薪上持续发力。劳动监察中队今年已调解纠纷188件,为213名工人追回工资48.16万元。“我们通过智慧护薪系统给在建项目建了‘工资专户’,每月核查发放记录,还开展‘开工第一课’讲维权知识,对辖区内914家企业开展了书面审查,了解企业实际用工情况。”孙佳晶翻开巡查日志,“今年已经对全镇114家企业实现了主动巡查全覆盖,欠薪投诉同比降了三成,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效。”
全龄服务:让每个群体都被温柔以待
“宝宝,看这里,我们做个小游戏。”登云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里,老师正带着20多个孩子玩“彩虹伞”,家长们在一旁学习育儿知识。这个2023年新增的驿站,连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贤明社区站点,已开展亲子活动20余次,成为0—3岁宝宝的“成长乐园”。
而126名困难儿童的“微心愿”实现场景,更是温暖了整个新登镇。“想要一套百科全书”“想有个新书包”,这些小小的愿望被社会事务办一一收集,联合爱心企业和志愿者帮助实现。“当看到孩子拿到新书包时的笑容,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参与活动的社工小徐说。
在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化同样显著。13个封闭式小区完成公共收益摸排,36万元资金透明化管理;12个小区实现电动车充电“价费分离”,居民充电成本降了近四成;24个小区党组织全覆盖,“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解决了38件民生难题。“以前小区装修噪音、宠物饲养纠纷难处理,现在反映了就能解决。”惠来樾府业主周先生说,“这就是‘党建引领’的力量。”
“民生工作就像种庄稼,春播夏耘才能秋收冬藏。”新登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继续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让每个新登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温度,这才是共同富裕的真谛”。
从大立乐平慈善基金每年10万元的定向助学,到汪木英医院健康守护基金帮助困难群众筑起的医疗防线;从33个老年食堂年助餐19万人次的烟火气,到119起欠薪纠纷化解后劳动者舒展的眉头,每一项服务都如毛细血管般深入民生肌理。
民生工作的深度,在于让“弱有众扶”不只是政策条文,而是成为可触摸的日常。社会事务办的工作台账上,那些不断刷新的数字仍在生长:2025年待完工的7家老年食堂、计划覆盖更多村社的应急救护培训、持续扩容的慈善基金池……它们见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民生温度,从来都藏在对每个个体需求的回应里。而新登镇正在书写的,正是这样一部用制度温情打底、以百姓获得感为注脚的共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