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3:时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从竹木蒸笼到智能生产线,何军锋一家三代人“以馒头为笔”~~~积极拥抱直播电商,1月至今,公司的酒酿馒头销售额超500万元
“老手艺”的时代突围:~~~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手艺”的时代突围:
在传承与变革中 寻找平衡

  □李治钢

  当传统发酵技艺遇上智能生产线,当竹笼蒸制的乡土味道走进直播间,这场延续六十载的手艺传承,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新桐酒酿馒头的故事告诉我们:非遗老手艺的存续之道,在于守住魂、迈开步、拓开眼,在时代浪潮中找到传统价值与现代生活的共振点。

  传承的本质是守护技艺的“魂”。从奶奶的手作酒酿到父亲的竹笼蒸制,再到何军锋坚守的红蓼花发酵法,三代人始终抓住了老手艺的核心密码——天然发酵的独特口感。在工业化添加剂泛滥的当下,这种对“无添加”工艺的坚持,本质上是对食物本真味道的守护,更是对“手心捧良心”匠人精神的传承。老手艺的魅力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文化基因:弹性十足的馒头肌理、清甜回甘的酒酿香气、捏揉不变形的独特质感,这些无法被数据完全量化的“老味道”,正是非遗传承的灵魂所在。

  变革的关键是善用技术的“力”。从10平方米的村屋到500万元投入的智能厂房,从手工揉面到日产15万个的流水线,技术迭代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让老手艺突破产能瓶颈的助力。现代化设备解决了产量低、人工强度大的现实问题,却没有改变核心工艺:数字温控系统精准还原了传统蒸制的火候,冷链运输保留了刚出锅的松软,标准化生产让每个馒头都保持着记忆中的口感。这种“传统为体、技术为用”的变革思维,让老手艺在效率提升中守住了品质底线,在规模扩张中保持了风味统一,为非遗产业化破解了“扩产即变味”的难题。

  破局的核心是打开市场的”门”。当直播间的镜头对准白胖的馒头,当董宇辉的解说让千万人知晓这份乡土味道,新桐酒酿馒头找到了直达消费者的新通道。直播电商不是简单的销售渠道拓展,而是一场精准的文化传播:主播手中捏揉的馒头,既是产品展示,更是技艺展演;评论区里的互动,既是订单生成,更是文化认同的建立。这种将“手艺故事”转化为“消费场景”的能力,让非遗美食从地域宴席走向全国餐桌,从节庆食品变为日常选择,在市场化浪潮中实现了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跨越。

  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新桐酒酿馒头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非遗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在守与变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守住的是技艺本真和匠人初心,改变的是生产方式和传播路径;不变的是对品质的执着,变化的是拥抱时代的姿态。当越来越多的老手艺像酒酿馒头一样,既能在智能车间里保持传统风味,又能在直播间里讲述传承故事,非遗文化就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关注与消费中实现永续传承。

  从作坊到工厂,从线下到线上,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对“老味道”的坚守。新桐酒酿馒头的新生启示我们: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封存保护,而在于让传统技艺在时代需求中找到落点,让文化价值在市场逻辑中实现转化。当老手艺既能承载记忆中的乡愁,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它就能突破地域局限,成为跨越代际的共同选择,在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中,续写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政
   第04版:春江两岸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评论
   第07版:人文
   第08版:天下
为“老手艺”书写新时代注脚
在传承与变革中 寻找平衡
富阳日报时政03在传承与变革中 寻找平衡 2025-05-13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