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新闻网首页| 旧刊浏览| 返回数字报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头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央视第三次“对话”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第一站——富阳渔山~~~
~~~浙江推出系列举措
~~~将打造成为“望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文化地标
~~~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视第三次“对话”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第一站——富阳渔山
讲述国家记忆里的护书传奇
  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渔路线(央视截屏)

  本报讯(记者 徐康亮 包健 通讯员 李晓池)5月6日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再次将镜头对准富阳渔山乡石马头村,CCTV-4《国家记忆》栏目《颠沛的国宝》之《〈四库全书〉西迁记》,用约两分半钟的时长解码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首站的烽火历程,讲述这段普通乡民以血肉之躯守护文明火种的历史。

  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第一站——富阳渔山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总字数近8亿,誊缮七部,分藏南北七阁,史称“北四阁”和“南三阁”。其中,镇江文宗阁本、扬州文汇阁本《四库全书》分别毁于1853年和1854年的太平军战火;文源阁本《四库全书》毁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保存下来的四阁中,当属保存于西子湖畔的文澜阁本命运最为坎坷。

  1937年,眼见侵略者的枪炮声已经逐渐逼近杭州城,文澜阁《四库全书》转运迫在眉睫。

  “1937年8月4日,装载书箱的船只缓缓抵达距离杭州40千米外的富阳区渔山乡——这里是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行的第一站。”随着主讲人桑晨缓缓叙述,一段惊心动魄的“文献长征”拉开帷幕。

  为确保书籍安全,当地民教馆负责人,也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乡绅赵坤良早早腾空自己的旧宅,并雇村民把书箱从15千米外的码头扛进村里。200余个书箱将上下两层小楼塞得满满当当。为掩人耳目,赵坤良的妻子每天做饭送到旧宅,文澜阁《四库全书》就这样在富阳安顿下来。

  但谁也没想到,在富阳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日军入侵的脚步就跟了上来,渔山也经常可以听到爆炸声,《四库全书》搬迁之事迫在眉睫。在富阳躲避四个月后,库书和善本只得离开富阳,继续逃离。

  赵坤良的儿子赵志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说:“日本人找不到《四库全书》,就恼羞成怒,把我们的新房子烧了,烧了三天三夜。我们在山上看着它烧,里面的东西都毁光了,一点没有剩下。”

  于是,又一次逃过一劫的《四库全书》继续前往建德。

  央视三次“对话”渔山,守护精神永不褪色

  作为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的关键第一站,渔山的护书传奇早已进入央视视野。

  早在2005年,央视《烽火护宝》栏目首次以旁白形式报道了《四库全书》在渔山的守护故事,将这段尘封的历史推入公众视野。

  2019年,央视纪录频道《炮火下的国宝》摄制组又专程来到渔山,用两天时间重走国宝西迁路,拍摄赵坤良老宅、石马头码头等历史现场。

  此次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是第三次深入渔山取景,通过护书人后裔口述、专家权威解读,还原台风天防潮装箱、乡民昼夜守望等珍贵细节,让这段被时光封存的传奇,以更立体的方式呈现。

  如今的赵家老宅,已成为“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抗战西迁首站研学中心”,当年的运书路线图、复刻书箱、护书日记静静陈列,诉说着渔山与中华文明的血脉联系。未来,这里将通过研学活动、文化旅游等方式传承护书精神,讲好渔山故事,赓续历史文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政
   第04版:春江两岸
   第05版:城事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人文
   第08版:天下
区领导听取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富春湾新城工作汇报
区领导走访调研相关单位
讲述国家记忆里的护书传奇
助力更多企业 “品牌出海、货通全球”
新登古城微更新(一阶段)项目进度过半
创新发展智慧旅游 浙江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富阳日报头版01讲述国家记忆里的护书传奇 2025-05-08 2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