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璇 摄影 朱啸尘 通讯员 吴硕涛)作为未来富春江畔又一极具富阳特色的文化建筑地标,富阳科技馆建筑近日迎来重要节点——屋盖主桁架全部吊装完毕,钢结构安装及卸载完成,屋盖“扇骨”已成型。
富阳科技馆总建筑面积15302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领衔设计,为杭州市重点工程。项目秉持“以竹为骨,折纸成扇”的设计理念,由位于东西两侧的主馆、副馆和上部整体钢屋盖组成,主、副馆间由钢连桥连接。项目由区城建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
“扇骨”工艺繁复
走进富阳科技馆项目现场,只见11根略有长短的主桁架横亘建筑上方,巨大的异形结构屋盖让人惊叹。从北面看,屋盖整体从东至西呈由高渐低变化,在靠近西侧约四分之一处,11根主桁架上下交叉,且每根桁架并不是直线,而是带有一定弧度,看上去更加流畅美观;站在主馆内向上看,主桁架整体呈半圆排列,将主馆笼罩在“扇面”之下;从上方俯瞰,一根根主桁架便是扇骨,巨大的折扇形屋盖待安装铝板、玻璃后便可完成。
据业主代表介绍,屋盖由31组人字柱和11榀平面桁架及钢次梁组成扇形空间结构,屋盖结构单元最大长度203.4米,贯通主桁架最大跨度58.085米。整个屋盖通过次梁、张弦梁、折梁三者构建。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工人师傅们基本为两三人一组,分散在场地内安装龙骨。由于屋顶结构复杂,站立位置受限,施工全靠搭乘登高设备进行。“整个屋盖施工都是高空作业,像主桁架吊装使用了800吨履带吊。而次梁、张弦梁、折梁都是焊接而成,工程繁复又艰巨。因为是异形屋盖,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处结构,其实形状、数据都不一样,涉及大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三维建模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一段一段焊接起来。”中铁十四局项目现场生产经理郑龙雨说,“而且钢结构还存在热胀冷缩的情况,施工时对环境要求很高,如温度要在5—35℃之间,湿度不能超过30%,再加上露天高空作业要避开风雨天气,所以事实上我们施工的限制非常多。”
科技馆雏形显现
随着钢结构安装及卸载、幕墙3D扫描完成,科技馆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2%,一座现代、美观、大气又兼具古典韵味的展馆已显现雏形。
主馆呈不规则的阶梯状,内部空间高低错落,几何形的空间分布极具科技感;副馆则呈半幅扇形,与主馆相比面积稍小,更具中国古典特色。沿着主馆外沿拾级而上,可以到达主馆平台。沿路看到主体墙壁均由清水混凝土墙面构成,这种浅灰色的墙面不但十分平整,而且缝隙、螺栓孔的分布也非常规整。建设单位业主代表介绍,整个工程共筑有约12000平方米的清水混凝土墙,这种墙需使用专业模板一次性成型,且墙上的孔、隙均要对齐,和普通的混凝土墙相比,施工工艺要求更高,通常同样面积的清水混凝土墙要比普通混凝土墙施工时间多一倍。但这种墙的优点在于墙体成型后只需简单地涂一层清漆,无需其它修饰,可以节省后期大量涂料及装饰材料,且给人自然稳重、朴实大方的感觉,更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