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回顾]
2017年退休的郁达夫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盛志军,因为一张照片成为了一名全国知名的网红教师。在那张照片里,他身穿红色T恤,站在讲台后,低着头,深情亲吻着讲台。
盛志军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9年零8个月。照片被拍下的那天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节课。看着学生都走光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心情复杂的他忍不住吻别了讲台。在当天的微信朋友圈里,他还写道:“今天终于上完最后一节课,结束了我在一线教学40年的教学生涯,百感交集。”
照片里展露出的对教育的深情让人感动,但让大家更为动容和敬佩的是盛志军退休后的选择。他拒绝了培训机构的高薪邀请,而是选择去做能发挥他价值的事——到农村学校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帮助培养年轻教师。
从教40年,盛志军去过富阳所有的农村中学,省内外许多艰苦的农村学校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如今退休了,盛志军最牵挂的还是农村地区的教育,他退休后有三个“不去”——城市的学校不去、民办学校不去、培训机构不去,就去农村学校,培养农村师资。
2017年11月28日,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等部门主办的第五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评选活动揭晓,盛志军荣获“十佳”。
[近况回访]
再见盛志军,依然在郁达夫中学。灰白的短发、挺拔的腰身、爽朗的笑声……今年69岁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待人温厚,言谈间,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退休,对盛志军来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耕耘。怀揣着对教育公平的执着,8年多时间里,他深入桐庐、富阳等地的乡村学校,成立多个名师工作室,开启了一场“再创造学习”的实践革命。
“再创造学习”并非纸上谈兵。盛志军提出,数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通过“本源回溯—新知再造—问题追寻—生成建构—后续联结”的路径,让知识在探索中自然生长。为此,他构建了多层次工作室体系:面向新教师的“成长加速器”、助力薄弱学校教研组的“学科提升站”、培养农村骨干教师的“名师孵化营”。在贵州黔西、新疆阿克苏、浙江偏远山区等地,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支教活动,累计上公开课和讲座380余场,惠及师生数万人。短短数年,工作室培养出1名浙江特级教师、2名正高级教师、3名浙派名师,以及数十位学科带头人,更将“再创造学习”的优质经验、范式编辑成《再创造学习指导》《问道前贤反思集》等专著,成为教师们的教学宝典。
尽管富阳的工作室将于今年4月到期,盛志军依然坚定地表示,传道授业没有终点,只要学生们有需要,他将坚持走进课堂听课评课,亦可通过“云端”指导偏远地区教师修改教案。
如果说工作室是盛志军深耕教育的“根据地”,那么关工委讲师团则是他播撒育人火种的“新阵地”。2020年,他加入富阳区关工委讲师团,将“数学育人”的理念升华为“立德树人”的使命,全身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主讲的《立足基础,立于素养,立德树人》课程,巧妙融合了数学思维与品德教育。在富阳贤明中学的课堂上,他通过一道几何题引导学生领悟“严谨与包容”;在万市中学的讲座中,他借数学史故事诠释“坚持与创新”……四年多来,他的足迹遍布富阳十余所中小学。
最近,盛志军被聘为杭州市关心下一代五老宣讲员,成为富阳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老教师。荣誉背后,是他对宣讲事业的极致投入:为准备一堂“45+45”分钟的课,他不辞辛劳地查阅史料、打磨案例。为让抽象的理论更生动,他自创了“数学+红色故事”宣讲模式。“要做剑气合一的老师,既精于专业,更重于育人。”盛志军说,接下来,他将根据安排在杭州开展巡讲。
从青丝到白发,盛志军的“教育日历”始终满满当当:清晨驱车赶往乡村学校听课,午后与工作室成员研讨课题,傍晚伏案撰写宣讲稿……有人问他为何不停下脚步,他笑道:“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他的工作室里,年轻教师围坐探讨“再创造”课堂设计;他的宣讲课堂上,孩子们眼中闪烁求知的光芒。这些场景,正是他坚持的意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盛志军用退休后的八年光阴,书写了一名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教育是一场接力赛。如今,盛志军仍有两个心愿:一是推动“再创造学习”理念走向全国,让更多农村教师掌握科学教学方法;二是将关工委宣讲拓展至更多领域,助力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盛志军笑说:“停不下来,也不愿意停下来。退休后,反而更热爱‘教书’这件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