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璇 摄影 朱啸尘 通讯员 徐勇超 徐君锋)“在这里住了40多年,这次改造让整个环境都好了,住得也更舒心了。”看着家门口崭新的管线、平坦的道路、惟妙惟肖的墙绘,居民赵筱萍笑容满面,“这次改造是我们居民全程参与,建设方也会充分考虑我们的需求和意见,改造效果真当不错!”
老区块亟待改善
周家弄区块属于富春街道恩波社区,北至桂花路,西至恩波大道,南至富春街。这里的房子大多数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老城区一处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建成时间久,又缺少维护,片区基础设施老化、地面坑洼破损、管网破损滴漏、环境杂乱陈旧等问题较为严重。
“住这边的大多数都是老人了,大家也都习惯了这边的生活,不过基础设施是真的需要重新改造了,尤其是管道。”居民程阿姨告诉我们,“我们这栋房子还算好的,好几幢下水管道都有漏水的情况。还有太阳能的管子挂在半空,水直接滴下来,晒的衣服、棉被就打湿了。前面有栋楼的化粪池管道坏了,一下雨就容易满溢出来,一塌糊涂。”
今年8月下旬,周家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改造涉及户数285 户,建筑23幢,总建筑面积25396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楼道、停车基础设施、健身活动场地、小区绿化等改造提升。
项目由富春街道办事处建设,城建集团代建。经过三个月的施工,目前,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
“老味道”满满的“新”改造
从桂花路转入周家弄,一派崭新又带着点复古调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业主代表介绍,此次改造以“新”“旧”有机融合为设计理念。“新”主要体现在硬件上,如道路的修整、管道的更新、邻里空间的营造等;“旧”则说的是景观打造的呈现效果,如老物件的3D墙绘、仿古的砖墙等。
在现场看到,原本破裂的水泥路如今全部铺上了沥青,看起来平整清爽。房屋外墙上,崭新的白色管道取代了铸铁管,直通地下四通八达的管网,居民不用再担心水管滴漏带来的麻烦。周家弄14号北侧,改造前为一处小小的休闲空间,用瓷砖建了一圈半高的围墙,中间仅放置了一张石质小桌和三个石墩,边上则是植物野蛮生长的花坛。此次改造缩小了花坛部分,既拓展活动空间,又使原本杂乱的绿化更加通透。原来的石桌区域全部铺上了胡桃色木条,半高围墙也铺了同样的木条,可供居民休息。浅褐色的石桌石凳不仅看起来古朴可爱,上面还有棋盘可供居民休闲时对弈。
后河西路上,因天然的高低差,南侧被改造成青砖墙,砖墙上是赭色的仿古围栏。而小路南侧,原本为一楼居民的封闭式小院,一整条水泥墙不仅美感全无,上面还有居民自己改建的小门,显得杂乱无序。改建拆除了水泥墙,并且为这些小院设计了仿古屋顶、围栏等,形成沿路一个个美观且亮堂的小花园,让一条不长的后河西路完全变了样,颇具网红打卡点潜质。采访过程中,我们便路遇几位拍摄短视频的市民,这处复古调拉满的老小区成了镜头里地地道道的老底子味道。
另一处让居民交口称赞的节点则是周家弄14号南侧的一整片墙绘。墙绘底色为黄色, 上面采用3D技术绘制出了老式的自行车、缝纫机、冰箱、热水壶等物件,年代感扑面而来。“我们这里老年人居多,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用过的,看着特别亲切。”赵阿姨说。
居民全程参与
事实上,复古墙绘的点子正是出自赵阿姨等居民。
在周家弄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充分发动党员、楼道长等力量,组建了“周家弄老旧小区改造帮帮团”,常态化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反馈等工作。
“帮帮团”成员以社区工作人员、涉及改造楼栋的楼道长和热心党员为主,除了全过程监督改造,他们还积极排查、协调改造中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问题;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建议;积极上户做好沟通解释工作……热心的居民群众自发抱团,形成小区改造的巨大能量。
“‘帮帮团’群里一共21个人,里面有专门负责拍照、拍视频的,有专门上门去做居民工作的,也有把大家的意见建议整理出来反映给社区和建设单位的,可以说是全程参与改造。”赵阿姨介绍,“让我们特别满意的是,这次改造,社区沟通特别及时,建设单位也很尊重我们的意见建议,‘听得进’老百姓的话,只要是合理的就会给我们改造到位。比如这个墙绘,上面的图案就是采纳了我们的建议,把老小区的‘老’呈现出来,特别有意义。”
赵阿姨又带我们转到了周家弄14幢的西侧,这里有一处非机动车棚。“一开始建的时候,这排电瓶车充电插头是在车棚的东侧,也就是靠近14幢外墙这边。居民就提出来,出于安全考虑,充电插头最好换一边。我们把意见提交以后,施工负责人就来现场看,马上就调整好了。还有这里,之前沥青已经铺好,在我们反映楼上有户人家自己接的水管没有接到地下后,他们很快拿出解决方案,把水管接到地下管网里,解决了多年的滴漏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群众幸福指数。今年由城建集团负责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4个,分别为龙山花园、光明路区块、周家弄区块以及三江花园。随着周家弄区块改造完工,今年的改造工程均已接近尾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