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康亮 通讯员 李玥珺
日前,在杭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交流会上,常安镇作为村镇代表作典型发言,分享该镇在推进文明办宴、移风易俗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自2024年常安镇推出“一席三约”以来,不仅大幅降低了村民宴席开支和食品浪费,还进一步融洽了邻里关系,提升了乡村文明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风正气。
一席“三约”,重构宴席新生态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宴席攀比之风日渐盛行,“面子”支出成为不少村民的负担。2024年,常安镇以问题为导向,推出“一席三约”,明确“提高文明菜单使用率、降低宴席费用与食品浪费率”目标,全面重塑乡村宴席生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乡风治理新路径。
所谓“一席三约”,即围绕“文明菜单”“乡厨队伍”和“全流程服务”三个方面订立规范、推动实践。首先,联合各村老年协会、乡厨团队及红白理事会共同拟定三档“少而精”宴席菜单,突出本地特色、采用时令食材,实现成本控制与饮食文化传承双赢。目前全镇已有60%的行政村推广该菜单,户均宴席成本降低30%。如大田村将地方特色“红烧牛尾煲”纳入菜单,既彰显本土风味,也有效控制采购与烹饪开支。
其次,常安镇对全镇25支乡厨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将其打造为“文明菜单推荐官”。乡厨们统一佩戴定制围裙,接受食品安全与宴席节俭专题培训,并通过“四季厨艺擂台赛”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在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沧洲村的女乡厨们发挥创意,利用春季食材设计出“壶源溪时令套餐”,不仅提升了菜品质量,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此外,全镇16个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和家宴中心全面免费开放,村干部主动提供政策讲解、安全检查等一站式服务,并免费提供打包盒与环保袋,深入推进“光盘行动”。清明期间,沧洲村一位村民原计划操办20桌丧宴,经村干部沟通协助,最终精简为8桌,节省开支1.5万元,仪式庄重而简约,得到事主和亲友一致认同。
“双轮”驱动,激活文明实践新动力
这一改革不仅局限于宴席本身,更通过“双轮驱动”——机制创新与文化融合,激活乡村治理的新动力。常安镇政府摆脱“单打独斗”,构建起“政府+乡厨+村民”协同共治格局。乡厨成为新风尚的倡导者,文化礼堂变成文明传播的基地,村民也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安禾村村民自编自导“一席三约”情景剧,不仅在“村晚”登台,还参加了区级文明实践汇演,有效扩大了宣传效果。
在推行过程中,个别村民曾对“文明菜单”心存疑虑。乡厨方兴珍主动解释菜单设计理念,听取意见并优化菜品,逐步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各村还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文明办宴,从我做起”主题活动,邀请村民代表分享切身体会,营造出越来越浓厚的文明氛围。
此外,常安镇还将文明办宴与“浙江有礼·富春风尚”主题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党员带头示范,实现移风易俗与传统文化、基层党建深度融合。
“三化”推广,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常安镇通过“标准化、本土化、数据化”推广策略,使“一席三约”模式兼具可复制性和适应性。鼓励“一村一策”,避免“一刀切”,如高山村落杏梅坞推出“山珍特色菜单”,沿壶源溪的横槎、安禾、沧洲三村则主打“江鲜宴”,充分体现地域饮食特色。
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全镇已有50余户采纳文明办宴,累计节省开支超过30万元,食品浪费率同比下降70%,文化礼堂使用率提高40%,群众满意度高达98%,邻里纠纷减少30%。许多村民由衷感慨:“酒席办得轻松,钱省了,心安了,才是真正的‘有里有面’。”
未来,常安镇将继续深化“一席三约”品牌建设,让文明宴席成为乡风文明的催化剂,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