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远 通讯员 潘怡倩 陈雨姗
金风送爽,硕果盈枝。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富春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在洞桥镇的群山之间,连片的香榧林里,青果缀满枝头,采摘工人穿梭林间,欢声笑语与榧果清香交织,共同绘就出一幅辛勤劳作的最美“丰”景。
沿着岩石岭水库旁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阵阵清香随风袭来。放眼望去,200亩香榧林如同一片绿色海洋,饱满的青果挂满枝头,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莹润的光泽。这片香榧林的主人是洞桥镇三溪村村民洪迪明,十五年前,他带着“让荒山变金山”的想法,承包下这片荒地,一头扎进香榧种植的事业中。
“从挖坑栽苗到浇水施肥,看着这些树苗从半米高长到如今的参天大树,就像看着自家孩子长大一样。”洪迪明一边说着,一边伸手轻抚枝头的青果,眼神里满是欣慰。如今,这片香榧林已进入盛产期,今年更是迎来第八个丰收年。每天清晨五点,十几位村民便背着竹篓、拿着特制采摘钩上山,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青果摘下。“动作得轻,不然容易碰伤树枝,影响明年结果。”有多年采摘经验的村民李阿姨一边演示,一边笑着说。
不到中午,装满青果的竹篓便整齐地堆放在仓库前,青果堆里,洪迪明弯腰翻捡着,嘴角始终挂着笑意。“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太多了!预计能采三四万斤青果,比去年多了一万多斤。你看这些树,树龄到了,长势越来越壮,之前晚种的一批也开始挂果,产量自然就上来了。”谈及收入,洪迪明笑得更欢了:“按照今年的行情,能多赚二十多万元,这可是实打实的‘丰收红利’,不仅我高兴,跟着我干活的村民也能多拿工钱,大家都有干劲!”
从三溪村一路向西,里仁村的香榧基地同样热闹非凡。作为洞桥香榧的核心产区,这里的香榧以品质优良闻名。基地负责人吴丽卿穿着沾满泥土的胶鞋,正忙着给工人分配任务:“东边那片林子先摘,摘完的青果赶紧运出来,不然后面摘下来的要堆起来了。”最近半个月,她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从采摘安排到青果收购,再到后续的剥壳、晾晒,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盯守。
“我们不仅要采摘自己的果,还要帮村民把果卖出去。”吴丽卿说,每年丰收季,她都会敞开收购附近村民的青果,解决大家的销售难题。在基地的收购点,村民王大伯正背着一筐青果来售卖:“往年担心卖不出去,现在有小吴收购,价格很公道,我们种香榧更放心了!”称重、算账、付款,不一会儿,王大伯拿着钱满意地离开,收购点里,前来卖果的村民还在陆续增多。“今年产量虽然比去年增得不多,但品质是真的好。你拿一个看看,果肉饱满,油脂含量也高,吃起来口感肯定更醇厚。”吴丽卿开心地表示,“对我们做产业的来说,产量稳、品质升,就是最好的丰收,这比单纯多收几斤果更有意义”。
在吴丽卿的基地里,“品质”二字被刻在每一个环节。她制定了严格的采摘和收购标准,“自然成熟、适时采收”是铁规矩。在青果分拣区,几位工人正将青果按“开裂程度”分类,“只有果壳自然开裂的才符合标准,没开裂的是僵籽,果肉不饱满,坚决不能收”。吴丽卿拿起一颗开裂的青果,轻轻一掰,饱满的果仁便露了出来,“你看,这样的果才合格,我们要让消费者吃到最优质的洞桥香榧。要是收了僵籽,加工出来的香榧口感差,砸了‘洞桥香榧’的牌子,得不偿失”。
“不摘青、不抢收,成熟一颗采一颗”,如今,这一理念已成为洞桥镇所有香榧种植户的共识。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守,让洞桥香榧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洞桥香榧”的品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据吴丽卿介绍,里仁村的香榧采摘将持续到10月底,分批次采收保证每一颗青果都成熟到位,全村总产量约十多万斤。“现在正在加工第一批,预计国庆节后就能上市,到时候大家就能吃到新鲜的洞桥香榧了。”
香榧丰收,不仅是洞桥镇的喜悦,更是富阳农业发展的缩影。 记者从富阳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区目前香榧种植总面积达4.3万亩,主要分布在洞桥、万市、胥口、新登、常安和银湖街道等多个乡镇(街道)。今年全区香榧预计产量660吨,较去年增长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