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晓鹏 通讯员 朱燕仪
班主任是学生校园生活里最亲近的陪伴者,也是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引路人。他们操心着班级的日常琐事,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心成长的天地,用日复一日的守护,把班级变成一个有温度的大家庭。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富阳区教育局联合富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我是班主任”专栏,聚焦区内优秀班主任的事迹,呈现不同教龄段教育者在岗位上沉淀的智慧与热情,让每一代班主任的坚守与创新都被看见。
盛华玲:和学生共成长
“每一届学生毕业,都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缓过来。”说起对于学生的感情,银湖中学八(5)班班主任盛华玲老师如是回答。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华玲姐”,她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忙碌又充实地奔跑在校园里。在她心中,当班主任最大的收获就是参与了孩子们成长,陪他们走过一段美好青春之路。
走到学生心里去
“和学生打交道是很简单的,他们喜欢你很直接,不喜欢你也表达得很直接,要走进他们心里去,才能带好他们。”为此,盛华玲给自己下了个指标:每天具体地夸一个学生。
这看起来简单,但每天坚持就很难。“所以我就关注到他们的生日,班里每个孩子的生日我都记着。佳怡生日,我给了她个特权,挑好朋友当新同桌;钰烯生日,我带着全班一起写了‘钰烯印象’,他妈妈说这本特殊的礼物,让她认识到儿子原来那么优秀;期末去小毅家,一进门就看见我送他的生日画,摆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盛华玲细数说。
“说起来都是些小事,可就是这些,让孩子们觉得:我是被在乎的、是被重视的。”盛华玲始终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从好的关系里生长出来的。
在这过程中,盛华玲也收获了很多来自孩子们的温暖。去年春天,她摔断了腿,本来要做手术,但因为带着毕业班,担心影响学生,就首先选了保守治疗,需要拄拐或者坐轮椅。
让盛华玲感动的是,学生把她照顾得很好,“有个女孩子每天会早早到校门口等我,推着我的轮椅到教室;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子常常背我上楼听课、开会,甚至还会记得晚自修下课来接我;有时家人没及时来接,不少通校生还会让家长开车把我送回家”。
做温暖他人的小事
“生而为人,诸多平凡,但是平凡的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温暖他人的小事。”盛华玲说,她这辈子,就是想做这样的小事。
前段时间,盛华玲又收到来自曾经的学生阿英的语音消息:“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感谢你,华玲姐。你在我每次没有自信、渴望被肯定,但在爸妈那里得不到鼓励的时候,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我很优秀。”
其实阿英在银湖中学待了只有一年半就转学回老家了。因为种种原因,阿英过得并不开心,不仅出现幻听失眠,甚至一度不肯来上学。一次巧遇后,盛华玲了解了阿英的情况,温暖地送上关怀和鼓励——教她刺绣做香囊,带她看书写作文,在她回老家后还给她邮寄礼物,“阿英说收到快递时哭了,她说想不到盛老师还记得她”。
有一年立秋,阿英发朋友圈:好可怜,秋天第一杯奶茶都没人请。盛华玲马上发了66块的红包给她,还写到:我请,把小料加得足足的。“后来,阿英的消息越来越多,语文考第一了,考试进步了,艺考过了,都会跟我报喜,每次我都会发一个小小红包,让她去买杯奶茶奖励自己。”这些温暖的小红包,都成了阿英走出黑暗的力量。去年,阿英考上了大学,还特意坐高铁来看望盛华玲,和她分享未来计划。
从不停下学习脚步
盛华玲坦言,很多时候,她也会遇到很多解决不好的问题,但她一直在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升级专业技能。“现在的我们,最不该停下的就是学习的脚步。”她说。
为此,这几年,她不仅参加了杭师大基础教育研究院名师工作室、杭州市刘金虎科研标兵工作室等,还进了富阳区十四五名师高级研修班,做一名专注的学习者。
在名师班,盛华玲遇到了不少“同频共振”的伙伴。“比如郁达夫中学的赵筱菲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做一个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的老师’,和她聊学生聊工作,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也在她的教学妙招分享中有了新的思路。”她举例说。
在盛华玲看来,名师班最独特的魅力,就是让她能跳出自己的学段,到幼儿园、小学、高中“偷师学艺”——幼儿园的环创让她惊叹,环境本身就是课程,于是,她就带着学生用心布置劳动基地;小学的仪式教育给了她启发,她就在班级推行“生日礼”活动,每个孩子拥有一个特别的校园生日;职高的实训课让她大开眼界,她的课堂也多了不少动手实践。“教育是贯通的,跳出自己的井,才能看见教育的整片天空。”她说。
倪燕华:教育是温暖人心的坚持
2012年告别医疗一线投身三尺讲台,富阳学院护理专业教师倪燕华的角色在变,但“守护”的初心始终未改——从护佑患者健康,到滋养学生成长。“教育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持”,这不仅是她的教育理念,更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准则。她将爱心、细心、信心与耐心倾注于学生,让爱与温暖的种子在一届届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带着这份初心走向护理岗位,去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将温暖融入生活褶皱
在富阳学院历届护理专业学生心中,倪燕华不只是班主任与专业课老师,还是无话不谈的“老倪”,更是照亮成长路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
作为班级“大家长”,她擅长与学生建立友谊,总能敏锐捕捉学生需求。护理班女生居多,不少人初次住校难以适应,她便主动化身“生活助手”。“比如有的女生不会扎辫子,我自学了好几种好看的编辫子方法,只要有女生需要,我就会早早到寝室给她们一个一个编辫子。”倪燕华举例说,她还常常自掏腰包,为同学们购买打扫用品等寝室实用小物件。
女生小雪因初次离家夜夜失眠,白天上课精神萎靡。细心的倪燕华察觉后,每晚到寝室坐在床头陪她聊天,直到她安然入睡才离开,这份陪伴持续到小雪完全适应住校生活。
发现多名学生有着睡眠困扰,倪燕华就联系大学母校的中医药老师,配了助眠泡脚药方。就这样,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她都会拿着泡脚桶来到寝室,和同学们边泡脚边唠家常,用细节温暖着她们的心。
为学生制造浪漫惊喜
深知女生对浪漫的偏爱,倪燕华把“制造惊喜”搬进班级日常,只为让学生感受爱与美好,学会传递温暖。
在班里的教室讲台中,倪燕华特意设置了一个惊喜抽屉。擅长做手工的她时不时地会做一些小巧又可爱的手工艺品放进去。“我告诉孩子们,只要哪天心情不好,就可以打开惊喜抽屉,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礼物,让坏情绪烟消云散。”她说。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收到过来自惊喜抽屉的温暖,反过来,同学们也会做些小手工,作为生活中的小惊喜送给倪燕华。“你看,这枚银杏叶书签,是有个女生说这是她入校以来捡到的最美的银杏叶,做成了书签送给我。”倪燕华“炫耀”着说。
除了礼物,抽屉里还藏着学生的小心愿。学生小琴写下“希望周五回家能看到妈妈做的一桌好菜”,倪燕华看到后立刻联系小琴妈妈,一起策划惊喜。周五那天,小琴不仅在校门口收到妈妈送的零食花束,回家还见到满桌爱吃的菜。“后来,小琴和我说,回家时她都忍不住感动地哭了,那天也是她最快乐的一天。”倪燕华笑着说。
为什么要给同学们制作各种各样的浪漫?因为在倪燕华看来,护理需要充满爱和温暖的内心,所以她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护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是感知爱、传递爱、创造爱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024年9月,倪燕华接过新挑战——担任24级护理专业中本一体化班班主任。“这是学校第二届中本班,学生中考成绩优异,对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倪燕华发现她们的学习能力突出,“所以我们就根据她们的学习需求调整计划,除了夯实理论基础外,我们打算提前适时安排她们到医院参加阶段性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更早接轨”。
在班级活动中,她果断“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能力。今年端午节,24级护理中本班举办了“药护端午,拓染传情”主题活动,“从活动主题构思到精心安排的流程,从采购药材到准备各种材料,从活动主持到香囊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是她们独立完成”。看着学生们默契配合,圆满完成活动,倪燕华倍感自豪:“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根据学生特点,给他们成长的舞台,让自主与合作成为能力的底色。”
邵春红:把爱绽放在细微之处
走在大街上,有人会叫“邵老师”;生病时,会收到学生的问候;十多年前的家长突然来加微信,讲起孩子的成长……新登镇中心小学惠来校区三(4)班班主任邵春红说,就是这样一个个小插曲,当老师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今年是邵春红走上三尺讲台的第28年,在她心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自己就是一个生活在平凡的日子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爱绽放在细微之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因为喜欢孩子,所以我选择教师这份职业;因为心中有榜样,所以我要做有良心、有担当的老师。”说起选择当老师的初心,邵春红清晰地记得求学时对她影响至今的几位老师——
小学一年级时,邵春红因出水痘请了一周假,康复返校后,是陈文美老师每天放学后帮她补习数学课《认识时间》;四年级期末考试那天,她不慎摔断了手臂,在一次复诊途中,是宋世银老师用自行车把她送回家;读五年级时,已经怀孕的邵莹老师挺着大肚子坚持上课;小学毕业班主任陈建伟老师曾说过一句话让她至今印象深刻的话“当老师吃的是良心饭”;初三晚自习,听到走廊上的脚步声,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拿出碗,等着班主任钟步天老师来倒开水……可以说,正是在一名又一名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邵春红坚定了学成长大后也要当老师的决心。
1994年8月,怀揣新登籍台湾同胞罗玉文先生捐赠的八千元助学金,邵春红在中考志愿书上写下“严州师范学校”。1997年8月,心怀感恩之心,她踏进湘主辅导小学庭松完小开启教书育人的生涯。巧合的是,这所学校也是罗玉文先生出资捐建的。
虽累,但乐在其中
邵春红的班龄和教龄一样长,除了有4年是带中段班级,其他20多年,都是她都是担任一二年级低段班主任。每接手一届新生,她都会给自己定个目标:一个月要让孩子们适应小学生活。
“低段班主任更像一个保姆,吃中饭要教怎么拿饭盒,做值日要手把手地教怎么扫地,教完扫教室还要教扫包干区。”邵春红说,虽然累,但她总是乐在其中,“因为我看到了每个孩子在我手把手地指导下学会了扫地,学会了自己整理书包,到了中高段,他们就能自己主动做好值日工作,我很欣慰。”
学生可以挑老师,但老师不能挑学生。在邵春红看来,相遇便是一种缘分,“孩子来到我的班级,就是我的家庭成员,在我的手里,我希望他有所改变,有所得”。为此,家庭困难的,她会送衣送物;缺少关爱的,她驱寒问暖,事事关心;智力障碍的,她就教会生活常识;学习困难的,她因材施教,常常课后辅导。
除了学校统一活动之外,每学期,邵春红都会组织自己班里搞特色活动。比如母亲节,她在班里开展“今天我是孕妈妈”的体验活动,让每个孩子背三斤米,用一个生鸡蛋当胎儿,放在书包里背在胸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
用无痕的爱亲近学生
一年级学生来到陌生环境,总会缺乏安全感,班主任就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在校期间,孩子们都在学校午睡,而邵春红却从没有午睡的习惯。天气热时,孩子们刚躺下,她会把空调温度设置得低一点,凉快了容易入睡;等孩子们睡着了,她就调高温度;孩子们的肚子露出来了,她帮他们盖盖好;看到有孩子蜷缩在一起,知道他冷了,她会把自己的外套盖在孩子身上。
春秋早晚温差大,邵春红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们及时脱衣服。“有些孩子明明满头大汗,你让他脱衣服,他还说不热。其实不是不热,是套头衫不会脱。”于是,她就会手把手教他怎么脱,怎么整理脱下来的衣服。
就是在这些小事、小细节上,邵春红用无痕的爱去亲近学生,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妈妈般的关爱。而到了升中段的分别时刻,就像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邵春红只有把孩子送进新班级,跟新班主任照过面了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