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远 通讯员 沈致远 夏晓燕
3月22日清晨,胥口镇金慈村程家畈区块的田野间,两台旋耕机正轰鸣作业。种粮大户姚春头戴草帽立于田埂旁,紧盯着翻耕进度。
“今天务必完成最后这30多亩地,赶在整地灌水前完工!”他擦拭着额头的汗珠说道。作为胥口镇承包近2000亩农田的种植大户,姚春已在其中1200亩土地上播种了小麦和油菜。随着程家畈区块翻耕作业结束,他所承包的800亩农田首轮春耕工作圆满完成。与此同时,其家庭农场内的早稻育秧工作进展顺利,秧盘中新发的嫩芽已挺立如针,整齐排列的翠绿秧苗正等待4月上旬移栽。
“藏粮于技”稳产增收,千亩农田焕新生
作为胥口镇最大的种粮主体,姚春的“种粮经”透着科技味。“去年水稻亩产超千斤,总产量上千吨,但小麦受天气影响减产了。”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今年我们调整了播种策略,专家教我们定制了防旱预案”。在镇农办牵线下,上级部门农业专家多次到他的田间“把脉”,仅今年就开展了2次技术指导。
胥口镇的丰收图景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关键支撑。自2019年启动以来,该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00多亩,今年计划再增1000亩。“过去因为田块分散、机耕路比较小,导致一些大型机械进不到农田。现在沟渠、道路管网贯通,大型农机畅行无阻。”姚春指着新修的机耕路介绍,他的旋耕机作业效率因此提升了30%以上。镇农办工作人员葛海波补充道:“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升级版’农田,让灌溉效率提升40%,大型农机作业成本下降25%,去年全镇粮食产值冲上了500万元。”
非粮化整治“腾笼换鸟”,唤醒沉睡耕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一场“耕地保卫战”在胥口镇同步打响。在葛溪畔的葛溪村,去年刚完成非粮化整治的100亩坡地上,油菜花正泛起金黄波浪。
“这里原是零散苗木地,经过土地平整、地力培肥,现在变成‘吨粮田’。”葛海波介绍,镇里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定期走访的方式,对整治地块实行“建档跟踪”,确保粮田姓“粮”。
近3年,胥口镇累计完成非粮化整治3000余亩,“我们采取‘分类整治’策略。”葛海波解释道,“对坡度25度以下的苗木园逐步退苗还粮,闲置抛荒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连片地块引入种粮大户经营。”在棠棣村,原本杂草丛生的50亩抛荒地,经整治后由种粮大户接手,去年试种节水抗旱稻即获亩产900斤佳绩。
政策春风拂沃野,撂荒地变身“希望田”
胥口镇通过“政策包”充分激发种粮活力。镇里不仅通过网格群、公众号实时推送农情信息,还组织农技专家“上门问诊”。
葛海波翻着工作日志盘点:“去年开了10多场培训会,光是水稻优种推广就覆盖全镇80%农户。”对于尚存的零星抛荒地,镇里正引导各村加快流转,“要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摇篮”。
站在刚翻新的田垄上,姚春算起了“丰收账”:等这季早稻插完,接着种晚稻、小麦、油菜,两熟轮作亩均产值能到2000元。
春潮涌动的胥口沃野上,智慧农机穿梭如跃动的音符,在科技兴农的五线谱间谱写金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