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章舒莎
近期,随着冷空气来袭,各式各样的“取暖神器”——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油汀等纷纷“重出江湖”,以抵御凛凛寒风。但“取暖神器”暗藏风险,不少人因低温烫伤而到医院就医。据区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统计,近期每天都要接诊一两例低温烫伤患者,年龄在12岁到30岁之间,以热水袋烫伤居多。
因热水袋,女孩被低温烫伤
王女士的女儿小灵(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小灵今年15岁,是一名初中生。由于现阶段孩子的学业紧张,王女士全心全意做好家里的“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孩子每天吃好睡好,现在又多了一项保暖工作。每天睡前她会给女儿准备好热水袋,先放在被窝里暖被子,等女儿洗漱完进被窝,里面就已暖暖的。但没想到有一天早上,小灵发现小腿上多了一个水疱,黄黄的,不痛也不痒。王女士有些不放心,便带女儿到区一院皮肤科就诊。
接诊的是皮肤科医生饶飞燕。王女士急匆匆地说:“医生,帮我女儿看看,她小腿有个水泡,昨晚睡觉时还没有,今天早上孩子发现的,是不是床上有虫子咬了她?”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水泡位于小姑娘右小腿外侧靠近脚踝处,周围并无红晕,不痛也不痒。“睡觉时有没有用热水袋?”当饶飞燕的问题得到肯定答案时,她便有了判断,“是使用热水袋引起的低温烫伤”。
医生解释道,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44℃至5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由于致伤物温度不高,可以长时间作用于体表,往往会造成从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导致很多人对低温烫伤并不敏感,但危害却很大。”听到这里,王女士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给女儿准备的“取暖神器”惹的祸。
低温烫伤患者逐渐增多
近期,低温烫伤的患者逐渐增多,有使用热水袋引起的,也有使用暖宝宝、电热毯引起的。医生介绍,低温烫伤一般创面不是很大,疼痛感也并不明显,仅仅是在皮肤上出现红斑、红肿、水泡、脱皮以及皮肤变白的现象,通常烫伤面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看上去并不严重。但要注意的是,下肢感觉迟钝的老年人、神经末梢不敏感的糖尿病病人、皮肤娇嫩的小朋友、醉酒及残障人群有时会达到Ⅲ度烫伤的程度,创面颜色会是红褐色、黄色或者黑色,无水泡,创面较深,如果处理不当,会发生深部组织的坏死,长时间无法愈合。
“低温烫伤后,千万不能自行将水疱戳破,这样容易导致皮肤裸露,引起后期的感染,并且破损处不易修复,容易留下疤痕。最好是到医院来处理,医生会使用无菌注射器一点点抽吸泡液,保持水泡皮的完整性,一般三五天就能结痂,而且不易留疤。”饶飞燕特别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