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啸尘 通讯员 陈鎏琰)“雨水落,秧苗绿”,目前正值南方水稻插秧关键期。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示范基地里,一场“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正在上演——该所研发的新型水稻机插育秧钵毯盘首次大规模应用,让原本小心翼翼的起秧环节变得“干脆利落”,秧苗如绿毯般被卷起,插秧机穿梭间,一株株秧苗带着蓬勃根系扎进泥土。这项技术破解了传统钵毯盘低播量下成毯性不好以及起秧效率低的难题,为“藏粮于技”写下鲜活注脚。
昨日,位于春建乡的育秧基地里,十余名工人轻提秧盘边缘,只见盘内秧苗根系如蛛网般盘结,每个钵体里的根须绕着底部凸起螺旋生长,形成紧实的“根钵一体”结构,即便快速拖拽也未出现断裂。同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示范基地里,插秧机正以每分钟1亩的速度作业。针头精准抓取秧苗,插入泥土时根系舒展如伞,与传统机插时常见的“散秧、断根”景象截然不同。
“你看这根系,密得像海绵!”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农场负责人徐春春蹲在田埂边,拨开一株秧苗说:“这是新根生长的迹象,说明机插后几乎没‘伤筋动骨’。”
为何传统钵毯秧盘在南方“水土不服”?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亚梁指着两种秧盘对比:“老款是‘格子间’设计,正方形钵体底部平坦,根系容易从盘底窜出,起秧时像用刀片‘硬切’,断根率偏高。而新型钵毯盘如同‘立体迷宫’——盘底规则分布的凸起如‘根系篱笆’,引导根须沿凸起螺旋盘结,形成‘固钵促根’效应。”
“根顺着凸起卷起来,就像给秧苗穿了‘护根铠甲’。”王亚梁解释,这种设计在起秧时一拉一卷就能整盘提起,解决了传统钵毯盘低播量下成毯性不好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底部凸起刺激根系横向生长,秧苗茎秆粗壮度比传统培育的秧苗要好,且秧苗插下去后返青发棵快,从而提高了产量,“预计亩产可提高 5%—8%”。
这项技术的“落地速度”同样惊人,王亚梁介绍,今年4月,这种新型水稻机插育秧钵毯盘模具才开发出来,刚生产出来第一批就被富阳一家农事服务中心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