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章舒莎
[事迹回顾]
2001年,汪霖学校毕业后,在一次献血时加入中华骨髓库。2005年8月,他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电话,得知自己的HLA数据与美籍华裔患者凯丽初次配型相合。原来,凯丽出生在中国,后被美国夫妇收养,5岁时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养父母为其寻遍多国捐献者资料无果。尽管当时汪霖妻子怀孕7个月且预产期与采集日期相近,但他毅然决定救助凯丽。
2005年10月13日,汪霖前往北京采集造血干细胞。10月17日,历经4个多小时分离,采集完成,凯丽手术所需的240毫升造血干细胞全部采集完毕。第二天,汪霖孩子出生,同时凯丽移植成功。
2006年11月下旬,汪霖得知凯丽造血功能下降,他毫不犹豫地再次前往北京完成捐献,不仅成为浙江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更以两次跨国捐献的义举,诠释了无私与大爱,为凯丽带来重生希望。
[近况回访]
在富阳的医疗界,汪霖的名字熠熠生辉。1977年出生的他,如一条灵动的“蛇”,在岁月的长河中穿梭,沉淀出沉稳与担当。作为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富阳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及全省第一例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的故事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广为流传。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当医生时,汪霖的思绪回到了高中。“高中时我的生物成绩不错,受外公的影响很大。外公是赤脚医生,他用土方法治病,特别是中草药,还有推拿,我觉得特别神奇,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医专业热门之时,他考入浙江省中医药学院,开启了自己的从医之路。
而他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同样在他的从医旅程中悄然降临。2001年,从浙江省中医药学院毕业的汪霖,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进入富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有一次,单位组织职工献血,有志愿者询问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他便加入了。“当时,普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之甚少,但我们在大学里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想也没想就填写了信息。”据他回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同事有好几个,但成功捐献的目前只有他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邵雪波。“这还是要看缘分的。”
很快,他的缘分来了!他的造血干细胞与远在美国的患者小凯丽初配成功,之后他们也结下了不解之缘。2005年10月,注定是汪霖人生中不平凡的一个月。他前往北京,完成了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而就在两天后的10月18日,他的孩子呱呱坠地。“那时候,心里又紧张又激动,一边是等待救治的小凯丽,一边是即将出生的孩子,那种感觉,真的难以言表。”回忆起那段日子,汪霖的眼神中满是感慨。而他的这一善举,也让远在美国的小凯丽重获新生。2007年1月,他再次挺身而出,选择再救小凯丽一次。他也因此两次被评为“富阳十大百姓新闻人物”,也是唯一一个两次获此殊荣的富阳人。
时光流转,如今的汪霖,在工作岗位上忙碌而充实。在中西医结合科深耕二十余载,他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科室副主任。除了医院的门诊坐诊与病房管理,他还承担着不少外派任务。2018年,他被派往场口社卫中心,建设并管理一个15张床位的全科病房。“在那里,每天都能接触到不同的患者,看到他们在治疗下逐渐康复,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汪霖微笑着说。之后他于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参与联合门诊。现在,每周三上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鹿山社卫中心,为周边患者诊治。在社区联合门诊、医院门诊与病房之间奔波,尽管辛苦,他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在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之余,汪霖还将公益的热忱融入富阳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队长的职责中,积极投身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造血干细胞捐献都不太了解,心里难免有些害怕。但当他们知道我是医生,还亲身经历过捐献,就对我多了一份信任。”汪霖耐心地为大家解答疑惑,鼓励他们“尽量能做就去做”,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希望。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党员,汪霖在区一院内一科担任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多次被评为先锋党员、优秀党员。在日常工作中,他与支部书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唐卫东主任紧密协作,依托唐卫东搭建起的劳模平台,积极参与各类急救培训与生命知识讲座。这一平台不仅汇聚了各方的资源,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了众多医护人员、社区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员工踊跃参与。“能将急救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伸出援手,挽救生命,这是我们的责任。”汪霖自豪地说。
工作之余,摄影是汪霖最大的爱好。十多年来,他常常背着相机,穿梭在云台山、天钟山等山水之间,用镜头捕捉生活里稍纵即逝的美好,分享在朋友圈。可医生的忙碌,让他对孩子满怀亏欠。他说,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他和同为医生的妻子坚守在抗疫一线,连除夕都无法陪孩子。“那晚太匆忙了,只能把孩子送到同学家,他睡觉也只能睡在那儿,我们实在有任务走不开。”如今孩子已上大学,懂事又努力,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孩子的理解,让汪霖满是欣慰,也让他能更专注地投入救死扶伤的事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