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荆楠
文化是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河,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2005年8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与之对应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擘画的“八八战略”,第八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并作出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
作为《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富阳的美,山水是其外在的表现,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则是其内在的精髓。在这片被千年山水所滋养的土地上,富阳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风骨。
拨动历史的指针,回望撤市建区这十年,富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持续以文培元、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相得益彰,以现代城市之美重现《富春山居图》千年风韵,让“生活富裕、生命阳光”这一幸福城市密码从梦想照进现实。
溯源凝心铸魂,筑牢理想信念思想根基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指引航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四次到富阳考察调研,留下了一系列“思想富矿”“理论富矿”“精神富矿”——他对文化传承利用、粮食安全及调查研究、富春江流域环境保护、革命文化传承等4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后,对富阳区“考察选拔干部‘8小时外’的‘官德’”作出重要批示;2017年以来,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重要指示。
如何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讲好总书记的故事、阐述好总书记的思想、展示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生动实践?富阳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来富阳视察调研有关情况,将其概括为“4+1+1”重要指示批示,并通过召开区委全会等形式作出部署,形成闭环落实机制,推进理论研究阐释传播利用一体化。其中,“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成为富阳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深入人心的城市品牌。
牢记殷殷嘱托,在循迹溯源中探寻理论萌发的“初始点”。
围绕“4+1+1”理论工作体系,富阳组织专家团队成立“调查研究”富阳传承中心,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富阳溯源研究》,编撰《调查研究的富阳故事》通俗读本。调查研究“四个过程”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循迹溯源”课题,“中央调查组在富阳”史料陈列室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示范点。
感悟真理伟力,在理论研讨中推动成果转化实现新跃升。
2023年7月6日,一场“八八战略”与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理论研讨会在《富春山居图》原创地和实景地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齐聚富春江畔,科学构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理论指标体系,深挖细采“八八战略”在富阳落地转化的两大系列实践成果,为探索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问诊把脉、献计献策,让“富矿”不断涌出“金子”。
强化基层基础,在理论宣讲中让正能量传播有更大流量。
近年来,富阳积极打造“富春窗”新时代理论宣讲品牌,鼓励和引导越来越多的“80、90、00后”年轻人加入到基层宣讲队伍中,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八八战略”等重大主题与身边鲜活事例相结合,开展宣讲2300余场,覆盖群众超30余万人次,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赓续历史文脉,激活文化事业“一池春水”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富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从厚重的文化传承中汲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富阳构建完善“共抓大保护、共谋大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深入实施历史文脉赓续行动,统筹推进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向高攀登。
这十年,文脉保护传承枝繁叶茂。
富阳围绕以富春江文化、东吴文化、《富春山居图》文化、纸文化、新登城墙文化、郁达夫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富春山居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区内外专家学者联动开展文化挖掘和基因解码,先后出版《浙江文史记忆(富阳卷)》《重走“富春山居千年诗路”》《纸的年表》等书籍,形成了“富春山居文化丛书”,荣获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文脉保护与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新生机。泗洲中国造纸遗址博物馆开工建设,并于去年底实现主体结顶,泗洲造纸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全省首批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新登古城墙五座城门全部修复,2093米城墙全面贯通,加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预备名单;龙门古镇活态保护利用、洞桥文村村文化旅游业态提升等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市级试点,形成阶段性成果。
这十年,富阳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富阳籍作家麦家的“故乡三部曲”已创作出版两部——《人生海海》《人间信》,讲述浙江、杭州、富阳的人文故事;电视剧《富春山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富产电影《草木人间》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登陆院线实现票房过亿、导演顾晓刚成为“黑泽明奖”最年轻的获得者;原创越剧《富春长歌》入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优秀剧目和省文艺基金扶持项目。
越来越多的文艺创作者,把“一条江、一幅画、一张纸、一批人、一座城”作为富阳城市文化标识,借助文学、民俗声乐、当代舞美、现代科技,尽情演绎富春大地的古今传奇,让“富春山居”这一IP成为家喻户晓的富阳“代名词”。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一座城市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发展动力就会源源不断。近年来,富阳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牵引,不断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下转2版)